“现在,生态环境部门既有雷厉风行、铁面执法的一面,也有用心服务、提供帮助的一面。我们以前是怕环保部门,现在是欢迎环保部门。”浙江宁波多位企业负责人对记者说。
执法者与排污者的关系,从紧张对立转变为共同治理生态环境,这其中,宁波创新开展的“生态环境议事厅”活动,发挥了显著作用。
从2017年年底开展的这一活动,为生态环境等政府部门、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搭建了一个议事平台,使得答疑解惑、沟通交流和环保科普有了更通畅的渠道。2019年6月在浙江杭州举行的“世界环境日”活动中,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官员为生态环境议事厅活动的创办者宁波市生态环境局奉化分局,颁发了“全国十佳公众参与案例”奖。
为什么要搭建生态环境议事厅平台,各方怎么议事,议出的共识如何落地,取得了哪些效果?最近,记者在宁波多方采访,一探究竟。
搭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合力会诊的平台,一起找到症结、对症下药
“困扰我们多年的臭气,终于彻底消除了!”宁波市象山县石浦镇下洋墩村村民徐赛红,长舒了一口气。
2019年12月,宁波远大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完成设备密封化改造后,周边群众不再被臭气袭扰。徐赛红全程参与的生态环境议事厅活动,推动了这一难题解决。
下洋墩村位于石浦港,鱼粉加工产生的臭气,使村民有时“被熏得开不了窗”。
围绕这一生态顽疾,象山县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企业负责人、村民代表等在生态环境议事厅坐下来,一起说问题,找原因,想办法。随后,远大公司出资500多万元,开展新一轮设备提升改造,杜绝废气散逸。
宁波为什么要下大力气搭建生态环境议事厅平台?这还得从2017年奉化区的探索说起。
当时,奉化区在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中,收到了督察组交办的48个督察信访件。核查时,市生态环境局奉化分局发现被投诉举报的企业,有不少是“老面孔”。“我们进一步对2015年到2017年的违法企业进行了细致梳理,发现在300次处罚中,有多家企业是被一罚再罚、多次处罚。”奉化分局局长徐军对记者说。
传统的环境治理,容易陷入“群众投诉、政府执法、企业受罚”的单向模式,不少问题难以从根子上得到解决。而且,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社会公众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基层生态环境部门的工作职责和任务与日俱增,奉化区共有工业企业6000多家,十几名一线执法队员压力很大。
能否搭建一个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合力会诊的平台,一起找到症结、对症下药、治好顽疾?
2017年年底,市生态环境局奉化分局决定开设生态环境议事厅,探寻生态环境共治新途径。议事厅活动针对热点环境问题,邀请企业、行业协会、环保专家、群众代表、政府部门、镇(街道)及社会组织等参与,共同议事会商,明确解决方案。
“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到,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解决好生态环境难题,不能只靠严厉处罚,不能只靠生态环境部门单打独斗,只能通过方方面面共建共治共享。说实在话,议事厅活动是我们被形势‘逼’出来的。”徐军感慨道。
首期议事厅的“当头炮”,对准了机械制造行业。
奉化的机械制造行业以小微企业居多,普遍存在环保设施不齐全、 “三废”排放不规范、环保手续不到位等问题。
因为露天堆放铁末子污染了农田,博龙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被请到第一期议事厅中,成了“反面典型”。“铁末子露天堆放在行业内很普遍,造成了环境污染,我们一定全力改造,提升相关设备。”公司总经理俞平国诚恳地说。
这期议事厅上,企业负责人就违法情况、整改情况进行了陈述,对下一步规范整改做出了承诺;当地镇政府代表表态,会督促企业整改并进一步加强监管;群众代表表达了对改善环境质量的热切期盼;奉化区相关部门负责人及环保专家总结点评,并向企业提出了专业建议。
此后,35家机械制造企业投入近3000万元,更新了环保设施。“从首次举办议事厅后的效果来看,这确实是一个使企业、属地政府及公众提升环保意识、树立‘两山’理念的有效平台。”市生态环境局奉化分局副局长邬仕军表示,用身边典型、鲜活案例来议事,能让违法企业印象深刻,能让其他企业感同身受,也能让属地政府摆正位置,扛起自身的环保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