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年前,人类历史上的壮举——长征从赣南出发。长征路上,赣州籍战士前赴后继,作出了牺牲与贡献。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这片红色土地上又上演了征服贫困的壮举。2020年4月26日,江西宣布最后7个贫困县脱贫摘帽,于都、兴国、宁都、赣县4个赣南老区县赫然在列。
在这个映山红收获的季节,我们走进赣州,寻访发生在老区的新传奇。
1248个扶贫车间
面前摆着一杯浓郁的工夫茶,嘬一口,先苦后甘。
“20多年前,就想着能喝上一杯工夫茶。”赣州兴雪莱服装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冬华倒完茶,打开话匣。
因家贫辍学,19岁的陈冬华离开于都县小溪乡船坑村,闯荡厦门,最苦时身上仅剩15元。从车工一路做到厂长,陈冬华几乎干遍了制衣行业的所有岗位。2004年,陈冬华终于有了自己的代加工业务。此时,距他离开家乡已有13年。
2015年,回家过年的陈冬华在于都服装协会的牵线下,决定把分厂建到于都。“厂房‘拎包入住’,房租两年全免,好政策不少。”2018年,陈冬华在于都的第二个厂房也开了。他将车间打造成扶贫车间,目前厂内员工80%是本地人,有贫困户20多户。
多一个“兴雪莱”,便多一个扶贫车间——近年来,于都工业园里已经发展了60多家规模以上制衣企业,大部分为返乡人员创办。今年复工复产以来,又新增1.5万个就业岗位,其中约有5000名贫困劳动力——这笔账,于都县扶贫办主任张武华怎么算怎么舒心。
“不大包大揽,而是因地制宜,发展适合本地的特色产业体系,并以此为基础打造扶贫车间。”赣州市扶贫办副主任赖外来介绍。
走进宁都县田头镇纺健草席扶贫车间,席草的清香扑面而来。原在浙江务工的温春荣、陈月兰夫妇,返乡创业7个年头,终于有了这“种植—加工—实体销售”的一条龙产业。如今,两口子又开发出网络销售渠道,生意很好,还拿出两层自建住房当库房,吸纳了周边15名贫困户务工,“现在全国各地草席市场,知道咱‘纺健’的很多!”温春荣经常以此来激励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