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黑龙江省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黑龙江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公司
贵州优化“煤—电—网—用”产业链利益联结模式 机制畅通 水火相济
--
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20-11-30 

过去,由于“煤、火、水”竞争激烈,能源大省贵州也会出现电厂“缺粮”、工业“断炊”的现象。2017年,贵州提出能源工业运行新机制,以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相结合,构建“煤—电—网—用”产业链利益紧密联结机制,为能源行业的健康发展找准了方向。

  

  坐拥长江、珠江两大流域八大水系,水能充沛;素有“西南煤海”之称,煤炭资源丰富,贵州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

  过去,由于“煤、火、水”竞争激烈,电厂“缺粮”、工业“断炊”现象时有发生,能源大省也会出现“拉闸限电”的困境。如何理顺“煤、火、水”三者关系,成为能源产业链良性发展的迫切课题。

  2017年5月,贵州创造性提出能源工业运行新机制,以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相结合,构建“煤—电—网—用”产业链利益紧密联结机制,破解能源发展困局,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上游

  签订中长期合同,稳定煤炭生产供应

  立冬过后,看到一辆辆重卡每天都来排队卸煤,蒋珂如释重负,电煤吃紧的日子渐成过去时。

  作为贵州盘江电投发电公司分公司总经理,蒋珂仍清晰记得当初接手电厂时的困境。“2016年国庆前到厂子调研,整个储煤场都烧空了,每天进多少烧多少,时不时还得等煤来。”每逢转入枯水期,需火电顶峰补位,一天要消耗1万多吨煤,他只能跑煤矿、找政府。

  在能源工业运行新机制实施前,贵州电厂冬季缺煤现象比较普遍。

  “每年电厂都跟煤矿签合同,但供应不稳定,履约率不到一半。”蒋珂坦言,这不但影响年度发电任务,也相应增加了发电成本。

  尽管新机制同样要求电厂与煤矿签订中长期合同,但关键在于加强了政府调控。通过对电煤定质、定量、定价,合同任务未完成之前,电煤禁止外运。加之煤炭行业的转型升级,种种因素叠加,提高了合同履约率,稳定了煤炭供应。

  在电厂原料供应情况得到改善的同时,煤炭产品销售面临的窘境也在发生改变。

  贵州盘江精煤股份有限公司是当地大型煤企,目前年产电煤800万吨。“2014年的时候,电煤市场供应充足,尽管签了合同,但电厂还是要货比三家,价格压得厉害。”公司副总经理杨凤翔说,“煤矿存煤能力有限,得随产随销,一旦压货,可能导致生产停顿,损失巨大。”

  不得已,杨凤翔先后去了云南、广西等不少地方,最后谈下来煤炭外销的单子。尽管价格被压低不少,还额外增加运输成本,但只能咬牙硬扛,“总比停产停业、电煤卖不出去强,毕竟要养活几千号人呢!”

  杨凤翔介绍说,在新机制的约束下,电厂必须严格落实采购合同来确保年度发电额度的分配。如此,双方履约率均得到明显提升,目前已超过90%,真正实现了经营联动。“现在只要签好合同,就能把心放肚子里,不用再操心市场,能花更多精力盯在安全生产上。”杨凤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