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新生在入学之后,由于所处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无论是在学习、生活还是人际交往等方面,均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不适应,特别是现实的大学环境与期待中的大学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更会导致一系列的心理困扰,由此可能发引心理危机[1-2]。大一新生中,容易出现心理危机的群体主要有经济困难学生、复读学生、家庭支持不良学生、失恋学生、优秀学生和不善于人际交往的学生等,通常表现为学业困惑、目标感缺失、人际交往冲突、情绪困扰等[3]。
二、高校针对大一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
目前,大多数的高校均设置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寓教于乐的游戏和实际行为,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在刚入学时即调整心态,保持看待自己的正确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将心理健康的种子潜移默化地种植于学生的心中,但仍有一部分高校未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者仅将心理健康课程作为选修课,应该进一步强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4]。另外,大多数院校能够开展多项针对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新生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团体辅导、心理情景剧大赛、手语操大赛等,为大一新生科学看待心理不健康状态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5]。
三、大一新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
信息交流的通畅与否是整个心理危机预警机制是否能够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可以从高校内部与外部两个方面来建立预警机制。
在学校内部,应建立“宿舍—班级—院系—学校”的心理健康四级网络体系。宿舍方面,舍友是大一新生接触最为频繁的人,宿舍是新生在学校的家,舍友则是新生在学校的家人,所以应在宿舍设置“心灵家园”,由各宿舍长任园长,充分发挥朋辈的帮扶作用,园长应做到密切关注同宿舍同学的心理动态,详细收集舍友心理变化所反映的各类信息[6],这是四级网络体系的第一层。班级方面,班级是新生教育开展的基本存在形式,良好的班风能够有效地为新生的心理健康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应在各班级设置“心灵驿站”,由心理委员任站长,其成员应该以学生干部为代表的,在班级内平时较为活跃的同学为主,因为这部分同学与其他同学接触较多,更能掌握较为全面和准确的信息。另外,在此应特别着重加强心理委员的系统性培养,使其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委员应由一男一女两名同学同时担任,以便于开展工作。心理委员应着重观察班级内同学的日常动向,能对班级内出现心理危机的同学,做到早发现、早汇报,这是四级网络体系的第二层。院系方面,应设置“心理健康辅导站”,由主管学生工作的书记担任站长,专职心理健康辅导员担任副站长,各班主任担任成员。心理健康辅导站起着连接学生和学校的桥梁作用,应充分发挥院系在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方面的主体作用,心理健康辅导站应有新生心理危机工作应急预案,并充分利用好下沉的宿舍及班级的心理危机预警作用,同时,各班主任要及时进行信息的沟通。心理健康辅导站平日的工作中应注意收集本学院新生的心理动态变化,建立健全新生心理健康卡片,做到及时发现、了解、处理新生的心理困扰,汇总好心理出现危机的新生各类信息,并与二级心理问题的新生进行一对一谈话,查找其出现问题的可能原因,将新生的情况反馈至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健康辅导站应在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指导和帮助下开展干预工作,这是四级网络体系的第三层。学校方面,应成立以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为负责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全校所有新生的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工作。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应与一级心理危机新生进行一对一面谈,建立健全新生心理健康档案,这是四级网络体系的第四层。通过“宿舍—班级—二级学院—学校”的心理健康四级网络体系所形成的联动机制,不仅可以保障信息流动的通畅性,更可以做到心理危机预警对新生的全覆盖,将心理危机预警融入到新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从而提高了新生心理危机预警的时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