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机构可以帮助学校给予专业的工作指导,学校可将疑难案例转介至心理机构,同时,心理机构可以将这些学生的心理信息反馈至学校,从而保障了新生心理危机信息沟通的顺畅性。家庭成员,特别是新生父母,由于他们最为了解新生的性格特点及生活成长经历,因此他们最容易察觉新生的心理变化。应充分发挥学生家庭的作用,学生家庭应及时、准确的向学校反馈新生的心理动态,可有效避免心理危机的发生。
四、大一新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高校在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做好心理危机的干预工作。危机的干预包括了心理危机状况评估、干预效果及目标的设置、干预方案的选择、干预人员参与等方面。心理危机状况评估主要是指应将对收集上来的新生心理危机预警信息进行评判,来判断其心理困扰是否属于心理危机或者其心理危机的严重程度,从而为下一步的工作做好铺垫。干预效果及目标的设置主要是需要确定心理危机干预的具体目标和最终效果,同时定好心理危机的干预方向。干预方案的选择是指应选择、制定好恰当的、符合危机新生个人情况的干预方案,并将工作责任落实到具体的每个参与人。干预人员的参与,一方面应邀请专业人士进行干预工作的科学指导,使干预工作由定性分析更进一步变为定量分析,另一方面,应卷入班主任、心理委员等与新生日常接触较多的人群,在保密原则的基础上,尽可能广泛的发动力量、形成心理危机干预的工作合力。
五、结语
大学生是祖国的栋梁之才,承载了国家民族的希望,大一新生处于心理不成熟向成熟的过渡阶段,更是心理危机高发时期。要破解这一难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合力,共同建立健全大一新生的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机制。这不仅符合建设和谐校园的需要,更是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加强我国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