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黑龙江省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黑龙江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公司
旅游导向下古村落传统文化的“再认识” ——以黔东南黄岗侗寨为例
--
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22-02-08 

古村落是指那些地域稳定,聚落环境保存较好且蕴含丰富历史文化特色的村落。古村落是文化载体的主要表现之一[1],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和居住价值。学者们对古村落概念比较一致,其中陈甲全强调应有五、六百年(以上)历史。刘沛林(1997)从中国文化空间体系角度对古村落进行研究分析,他认为中国古村落最典型的境界是田园山水与耕读文化,并有自己独特的风水思想和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表达[2]。古村落精神空间形成的礼制基础是宗庙和祖制 [3]当前即便作为全球古村落现存数量最多的国家,10年间随着城镇化进程推进中国已有90余万个村庄消失,相当于每天约有200多个村落陨灭,这个速度也是全球最快的。可见,古村落的保护现状绝不乐观。而古村落中文化价值较高的村寨比起10年前锐减50%(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委员会)。根据目前社会经济环境发展趋势,旅游已经成为古村落经济发展和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要手段与途径。一方面,大量古村落希望通过旅游来获得经济发展和遗产的传承。另一方面,快速发展的旅游产业也引发了部分古村落过度商业化、旅游容量饱和、建筑外观城镇化、人员外来化和产品雷同等问题,因此古村落成为了近些年研究热点。

文化是古村落旅游的土壤和灵魂,我国古村落的旅游开发目前大都以快速观光为导向,旅游者无法获得深度的旅游体验。如果在文化旅游中缺少合理的业态支撑、界面设计,旅游发展既难以持久,文化也易于庸俗化、商业化乃至流失。面对古村落的文化旅游,游客接触的多是非土著的外地商人们所展示的伪文化,并没有领略古村落基于真实的、内生的产品展示。这种情形下,要考虑此类旅游目的地的比较优势首先要关注的其实是文化问题,把握住文化本质才能抓住问题核心。

对中国现存的若干古村落而言,随着沧海桑田文化总是在动态变迁,但源于最深层本底的东西是否还在?如果在,旅游导向下这些传统文化能否被再认识并实现再生产?从而让古村落传统文化能够在忠于其原真性的基础上被合理消费,以实现多维价值的获取。本文以贵州黔东南一个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少数民族古村落为案例地来探究旅游导向下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再生产——再认识——再认同的逻辑而意识到并能利用传统文化的再认识是一条既能有效提高当地居民生活质量,又能真正实现文化遗产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文化的再认识

文所指再认识是指在旅游导向下对民族文化的进一步认识,通过探讨旅游中如何发展民族现有文化来研究这一再认识的。文化再生产和文化认同再认识的理论基础。

文化再生产概念是20世纪70年代初布迪厄他的《再生产》一书中提出,而后这个概念在后续一系列论著中得到更详细的发展。文化再生产理论认为文化是动态且不断变化发展它始终处于一个持续再生产的过程[5]45因此以文化再生产视角看待文化变迁能够更清晰的把握历史进程中文化变迁的实质。布迪厄还强调文化是人在某些社会条件下进行创造性和适应性变化的结果,但他同时认为文化对人巨大作用[5]251。以这样一种辩证的视角进行文化变迁分析,有助于把握文化生产和文化变迁的过程。简言之,文化再生产理论指出了文化持续不断地再生产,而这种再生产更具包容性和创造性,是通过不断增加新的内容或新的元素来实现自身的一种迭代,并非只是简单的重复生产。文化扩大再生产的本质就是文化变迁和更新的过程,民族传统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自身的转化和延续[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