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黑龙江省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黑龙江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公司
顺应论视域下的北京世园会公示语外宣翻译策略研究
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22-02-09 

2019年北京世界园艺博览4月28日至10月9日在北京市延庆区举行,是一届参展国家和国际组织最多、展现内容丰富、文化活动密集、办会影响广泛的全球性园艺盛会。其公示语的英外宣材料作为国家的重要名片和文化载体,以文字的形式向公众解说,并通过英译文本向海外参观者展示中国园艺文化底蕴。

本文以顺应论为理论依据,收集了2019北京世园会中国馆、国际馆及植物馆公示语共7354,分为解说词及标语两类,分析并探讨北京世园会外宣英译是否结合外宣文本的目的,且是如何通过采用不同翻译策略,使译文更符合英文外宣语言特点,从而达到让更多人,特别是外籍人士了解到中国园艺文化以及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目的与效果的问题。

一、 理论基础

外宣翻译是我国应用翻译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实现对外宣传的重要手段,其质量直接影响对外宣传效果。张健认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外宣翻译是一项通过媒体传播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外宣翻译以中文为信息源,以外语为信息载体,并以外国受众为主要读者群(包括居住在中国的外国群体)[1]。胡芳毅亦指出,“外宣翻译就是为了对外宣传,而对外宣传要取得实效,必须贴近海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2]。因此,外宣翻译必须符合“外宣三贴近”原则,即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际受众的思维习惯[3] 

顺应论认为,人在交际中对语言的使用是“一个经常不断的、有意无意的、受语言内或语言外因素左右的语言选择过程”[4]这与翻译的内涵相符,对于外宣翻译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将顺应论运用于翻译研究,尝试用解释翻译过程,探讨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在国外,早在维索尔伦提出“顺应论”之前就有翻译中的顺应思想。克里斯蒂安·诺德和沃克提出,翻译不应局限于源语,而从功能角度做出顺应[5][6]。在国内,许多学者从顺应论视角对翻译策略和方法进行基于实例的分析,近年也涌现了许多针对外宣资料的实证研究成果,如顺应论视阈下的中国政府网外宣翻译研究[7],基于顺应论的企业外宣材料汉英翻译研究[8]等。本文将按文化语境顺应的文化翻译及语言语境顺应的文化翻译,包括篇内衔接、语用风格等两部分[9],对2019世园会公示语英译文本展示具体分析。可以说,顺应论为理解和诠释语言的使用提供了一个很适用的理论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