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读《庄子》全篇后,不难总结出庄子语言观的大体思想,即语言具有局限性,不能表达出“意”和“道”,且有主观随意性。其实将庄子的这种语言观扩展到翻译研究时,依然会发现译者面临的千古难题。不管是认为翻译是对原作的再创造还是认为翻译只是无止尽的阐释循环,译者都同样面临着采用何种翻译方法的语言困境。在《庄子·外物》中,庄子借喻他物,对如何走出语言困境这一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3)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与之对应的译文为:
Fischreusen sind da um der Fische willen; hat man die Fische, so vergisst man die Reusen. Hasennetze sind da um der Hasen willen; hat man die Hasen, so vergisst man die Netze. Worte sind da um der Gedanken willen; hat man den Gedanken, so vergisst man die Worte.
在这段话中,庄子首先举出捕鱼和捉兔两个常见的例子,虽然在现代汉语中“得鱼忘筌”多被理解为成功之后就忘记了原来依靠的东西。但是追根溯源到庄子的原意,则是强调达到既定目标,选择什么样的手段并不重要。从翻译学角度来理解,就可清晰明了的理解庄子的语言观。对于译者而言在翻译时最重要的是尽力传递原文内涵、表达作者思想,但是往往会陷入选择何种翻译策略的两难境地。学界关于例如“归化”“异化”何种策略较优的观点争论不休。但在庄子看来,二者都只不过是为了“得意”运用的工具,结合实景情况选择适当方法即可,并没有优劣可分,因为所有策略方法只是通往“道”和“意”的路。路的尽头是什么远比选择哪条道路要重要。
原文中三段并列的句式由表及里、依次递进的表达了庄子“得意忘言”的中心思想,这种对称性也被卫礼贤的译文继承。在句式上都统一采用“etw. sind da um etws willen; hat man etw, so vergisst man etw.”简洁明了的阐明了原文含义。由于在上文分析了译者用“SINN”翻译“道”的原因,那么在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当原文中出现“意”时,译者却选用“Gedanken”(思想)来表达。由此可见,卫礼贤理解的“意”仍然是停留在人脑层面的,是每个人的主体思想,而不是代表事物普遍的特征和变化的规律。
3.结语
纵观卫礼贤的译文,可知其用词、编纂等方面处处感受到宗教的影响,这与他传教士的身份有极大的关联。因此在面对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事物或比喻时,卫礼贤倾向于在本国文化或是基督教中寻找相似意象进行替代,这样的取舍更有利于德语区读者的理解接受。在关于庄子语言观的翻译上,卫礼贤在词语和句式的选择上字斟句酌,能够较好地将原文内涵传递到德语中。但是在一些中国学界尚有争议的字词翻译,例如“意”“道”等,还值得推敲,且在对某些文言文的理解上拘泥于字面含义,造成了原意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