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习近平总书记一贯高度重视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一再强调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的“三全育人”目标,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做好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战略举措。《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为高校课程思政的实践和理论探索明确了方向。本文以高校日语专业必修课程《日语口译理论与实践》为例,以课程设计创新为切入点,探讨如何在日语教学中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一、课程思政对高校教学的指导意义
进入新时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必须回答的根本问题。课程思政的提出和蓬勃发展,正是对这些问题的最好回答。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诞生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课程思政是我党面对新时代新形势,结合我国实际国情,提出的一大重要教育理念,它既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一次重要探索,也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一次实践与创新。
从课程思政的内涵来看:首先,它要求全体教师在思想上高举一面旗,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牢记“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初心使命,把红色基因、工匠精神、中华优秀传统等元素渗透进教堂,让学生从中汲取道德滋养;其次,它要求全体教师在思维上围绕一张图,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再次,它要求全体教师在思路上下好一盘棋,构建课程思政建设体系,形成一体化、全方位的育人体系;最后,它要求全体教师在思域上拧成一股绳,通过价值传递,让学生树立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
课程思政的提出,深刻揭示了高等学校育人工作中价值、知识、能力三个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到:在立德树人工作中,价值塑造是育人工作的第一要务,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的人才。课程思政为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高校的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二、课程思政与课程设计
课程思政不同于思政课程,它不是一门单独的课程。《纲要》指出: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也就是说课程思政依附于专业课程,如果把各类专业课程比喻为滋养学生思想之水,那么课程思政就是融入水中之盐。如何将盐适如其分的融入水中,也就是如何将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教学,离不开课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