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对民间文学的概念意识不强,没有强烈的传承意识
民间文学的传承基本上是以上传下的方式,而且它的传承是出于某种需要,不是有意识的传承,人们不会故意地要求了解他们所特有的民间文学,而且他们也不知道这叫做民间文学,也就更不知道它们的意义与重要性。
虽然有一部分民间文学的传承者,但是毕竟是少数人,有些传承者根本没有传承的意识,或者是有些民间文学没有它的传承者,即便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听到一些口头传播的民间故事,但是也只是那些人无意识的,在一些特殊场景的激发下表述出来的,随着这些偶然的机会以及知道故事的人越来越少,民间文学也将一点点流失。
1.2传承民间文学的无意识需要减少
民间文学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失去了某种无意识传承的需要。而且“民间文学的传承语境包括多种因素,如时间、空间、传承人、受众、表演情境以及文化传统等。”[1]这种传承的语境是潜移默化的,它不是以我们现在所说的传承而传承。况且,现在这些因素很难像以前那样连接起来发挥作用,民间文学的传承很自然地就被切断了。由于之前的人们在口头传承民间文学的时候是无意识的,因此当民间文学逐渐从人们口中消失的时候,也不会被有意识地注意到。
比如在过去,老一辈人向年轻一辈人讲述民间文学是出于一种娱乐消遣、一种带孩子的需要,或是一种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需要,因为我们总是会听到长辈向我们讲述他们以前的故事,同样,他们的故事也是这样传给他们的。而现在,人们进入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年轻人多在城市,老年人多在乡村,传承人与传承人之间有着时间和空间上的阻隔,民间文学不能像以前那样自然而然的口耳相传,而且随着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很难出现一个无意识传承民间文学的机会,因为我们大多注意力都被其他的事物吸引了去,很少与他们坐下来好好交流,因此,现在大多年轻了解到的家乡的民间文学也就变少了。民间文学的传承出现了断裂,言语上的传承减少,记录在文本里的也会随之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