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黑龙江省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黑龙江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公司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
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22-09-15 

(一)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生态建设实践

毛泽东向来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关于植树造林、治理水患、节约资源等方面的实践活动,为后来推进生态建设奠定基础。在植树造林方面,毛泽东早在1955就提出:“在十二年内,基本上消灭荒地荒山,在一切宅旁、村旁、路旁、水旁,以及荒地上荒山上,即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均要按规格种起树来,实行绿化。”[8]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植树造林计划一直进行着。他于1956年提出“绿化祖国的口号,实施“三三制”,通过种植农作物、草和树来改善生态环境、绿化祖国。在治理水患方面,兴建水库、修缮河堤、建设河流防洪工程,缓解水患灾害,保障农业生产。在节约资源方面,提倡勤俭节约,并通过控制人口数量,缓解人口众多与资源缺乏之间的矛盾,减少人口带给自然的压力。

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推动环境管理的机构建立和政策制定,重视保护生态环境的实践活动。在机构建立方面,1974年成立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1984年成立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1989年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建立联络员制度。在具体实践方面,植树造林,建设“三北防护林”,改善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规定污染物排放标准,并发展环境保护产业;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建设清洁美丽的居住环境。这一时期对环境管理、保护生态环境的诸多开创性实践探索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础。

进入20世纪末、21世纪初,保护生态环境有了新的时代要求。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注生态环境与经济、科技、教育等的内在关联,并且注重生态领域的国际合作。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上,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提出经济向集约经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将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在人口方面,贯彻落实“计划生育”政策,缓解人口过多带来的资源环境压力与问题。在科技教育方面,依靠科技发展和高素质人才推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1996年《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中提出的“绿色学校”,将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贯彻在教育活动中,推动环境教育。这些实践活动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重要保障,同时也为后世生态文明建设设立典范、提供依据。

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具体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加强环境保护,防治环境污染和推动节能减排;促进生态保护,建设生态保护和修复重点工程,推进建设生态示范区,加强保护生物多样性;广泛参与和开展国际合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注重科学发展,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协调可持续,为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之路而进行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基础。

(二)习近平在地方和中央工作的生态建设积淀

实践是理论的来源,习近平组织或参与生态建设实践活动,并将实践中的经验上升到理论层面,形成其生态文明思想。在梁家河插队时,建立了陕西省首个沼气池,缓解了因砍伐树木造成的水土流失问题,也有助于提高农村环境卫生水平。在河北正定任职期间,他既强调经济发展,又注重保护生态;既强调资源利用,又注重合理开发,将正定县建设为“生态和经济都呈良性循环,商品经济占主导地位,开放式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9]在福建工作时期,将青山绿水视为无价之宝,认为生态资源是宝贵财富。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治理生态环境问题、建设生态省的实践活动,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等论述的提出奠定基础。在浙江任职期间,推动“绿色浙江”建设,使浙江成为全国第五个生态省建设试点省。不断总结经验,在《浙江日报》头版“之江新语”栏目发表篇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评提出“既要GDP,又要绿色GDP”“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10]等重要论断。在上海任职期间,推进崇明岛建设。根据崇明岛独特的地理位置、生态环境等,提出具体发展要求,强调发展循环经济,构筑生态型产业体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在地方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地制宜地开展建设,注重生态文明建设,走出一条条适合地方的发展道路。深入到生态文明的建设活动,使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具有切实的实践基础。

习近平担任总书记以来,整体谋划、系统推进,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问题,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新高度。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在制度体系建设方面,强调“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11]通过建立系统完整的制度体系以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在体制机制建设方面,推进生态环境建设的管理体制、市场机制、监督机制改革。在具体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坚持低碳循环发展,推进能源革命,有效控制碳排放;治理环境问题,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工作计划;加强生态保护,注重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深入调研与实践中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强调发挥科技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依靠科技创新与进步,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在生态领域的应用。注重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增强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并且注重弘扬模范精神,对“塞罕坝精神”,“三北精神”的弘扬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注入精神动力。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同时展现大国责任与担当,为全球性环境问题贡献中国力量。推动建设“绿色丝绸之路”,与世界各国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美丽清洁的世界。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一)国内生态环境形势严峻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但经济的迅速发展也伴随着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水污染、土壤污染、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能源资源短缺等问题凸显,反映了我国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改善生态环境、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成为重要任务,生态文明建设越来越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科学发展观”概念的正式提出,到上升为党的指导思想,从“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转变,从单纯注重金山银山到注重绿水青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好转,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高但是我国生态系统脆弱的基本国情以及多年积累的生态环境问题,决定了我们必须始终要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绝不能有所松懈。《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指出:“但总体上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制约”。[12]我国当前存在着大气污染、水污染严重,自然生态状况严峻、生物多样性被破坏等生态环境问题。根据2018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在大气污染方面,2018年我国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的城市占35.8%,而64.2%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超标。在水污染方面,多个流域、湖泊都存在着中度或轻度污染问题,水质良好的仅占少数。在物种多样性方面,受威胁的物种和需要重点关注和保护的物种占全部物种的比例较大。其中受威胁的高等植物占所有高等植物的10.9%,需要重点关注和保护的脊椎动物占评估总数的56.7%,需要重点关注和保护的大型真菌占评估总数的70.3%。[13]可见当前我国环境保护依然面临着严峻的形式,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任重道远。治理环境问题,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在此背景下,习近平从实际出发,为解决现实环境问题而形成其生态文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