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表中数据可以发现,实证类文献数量最多,有264篇,占到总数85.7%;理论性研究的文献没有(这里的理论性研究指的是对二语写作形成机制中的语言作用,语用能力,知识体系,基于文化的逻辑思考,以及修辞结构的独立或相关作用的研究)。在借鉴研究者如常畅、常海潮[1],王文宇、王立非[8],秦朝霞[9]关于二语写作综述类主题的文献,结合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的栏目分类以及秦朝霞[9]对二语写作主题的分类的基础上,可将这264篇实证类文献主要分布于五类研究主题:(1)写作教学应用:包括各种教学法、教学相关理论、教学课件、教学模式、信息技术手段等的引介和实验。(2)写作教学过程:包括学生个体差异,在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等。(3)写作教学结果:涉及对学生写作文本的特征进行分析,如对比分析、错误分析、修辞分析、句法复杂度分析、词汇丰富性分析及母语思维影响的分析。(4)写作教学评估:如评分的信度与效度、命题的信度与效度、评测模式的设计等。(5)读者反馈:包括教师反馈、纠错反馈、同伴互评、信息技术反馈等。为证明此次分类的信度和效度,本文作者以及协作教师依据这五项指标对 “写作教学” 实证类文献进行分类,
通过分析上表数据可以发现,“写作教学应用”和“读者反馈”和“写作教学结果”的实证类研究最多。
英语写作是二语学习中的重难点,“写作教学应用”更是研究者们聚焦的核心方面。在教学法的引介方面,么海燕[10]从思维导图与建构主义学生观、学习观、教学观的联系出发做了一项有关思维导图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的研究。研究指出,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理清写作思路、整理写作素材,因此有助于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陈浩、文秋芳[11]认为在写作教学中应用产出导向法,可以改善中国母语学习者写作文本名词化产出能力不足,缺乏学术英语的语体特征。严若芳、欧光安[12]研究了涉及五个环节的过程教学法,即“写作准备、起草初稿、初稿修改、教师评价,确定终稿”能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起促进作用。在教学相关理论的引介上,有新读写理论视角下,对在线反馈与教师口头和书面反馈对学生作文水平提升的差异性比较,证实了在线自动反馈对写作水平的提升幅度小于教师的口头反馈效果,大于教师的书面反馈效果[13];在动态系统理论指导下,任务重复与学生学术写作的词汇复杂性、句法复杂性及准确性呈现正相关,而与流利性呈现负相关[14];针对当前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现状,为减少学生不必要的认知负荷,有学者提出从认知负荷理论的角度调整不合适的教学策略[15]。
有关排名第二的实证类文献“读者反馈”是近年来二语习得和写作教学领域关注的焦点之一。国内关于此类型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单一反馈方式对二语写作的影响;第二是不同类型反馈方式对写作效果影响的比较。分析结果显示;(1)同伴反馈法易于在学生间操作且可以促进彼此的合作学习,因此适用于大课堂写作教学[16]。(2)语言表达的提高得益于教师的反馈和修改, 而作文内容和组织方面的提高依赖于教师反馈和学生写作练习,而与修改的关系则未必那么密切[17]。(3)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丰富作文内容和提高语言质量方面,在线同伴反馈相比较教师反馈,更能发挥积极作用[18]。
在“写作教学结果”类的实证文献方面,研究者们对写作文本进行了特征分析。如作文长度并不能代表写作者的实际水平,即高水平的写作者的文本长度未必比低水平写作者的文本长[19];大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对语篇衔接手段的掌握情况,受制于对它们的使用情况[20];英语专业硕士毕业论文的语言错误比较严重, 其中冠词错误、不完整句子、连写句等错误频率较高的5类错误占总错误量的86.43%, 其中冠词错误频率最高[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