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餐桌项目是日间照料中心大力发展的重要项目,是针对社区老年人提供的助餐服务。目前,固定就餐老人数量是6-8人,机构考虑到运营成本,为非本社区的学校师生提供助餐服务。服务对象的变动使得老年餐桌不再是单纯的非营利项目,违背了日间照料中心设置的初衷。
3、日间照料中心的社会工作者工作性质异化
日间照料中心遵循“三社联动”的工作架构,注重对社会工作者的任用,社会工作者在机构内部有自己特定的工作定位和工作内容,但是在这个初步发展的机构环境中,社会工作者不仅仅发挥着自己的本职工作,还要依据现实情况对自己的工作内容进行调整。从 X 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社会工作者来看,主要工作内容是策划开展小组活动、调解机构内部的矛盾、编写登记以及管理文档资料、登记管理物品等。而在日间照料中心设置社会工作者岗位的初衷,其定位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定位应该是为服务对象也就是老人提供服务、解决问题、倡导合理行为、协调关系以及促进其能力发展,行政管理工作为辅助性工作。实际中,社会工作者在机构内的工作重心从专业社工方向转向了行政工作,社会工作者的工作性质出现了很大的偏差。
三、总结和思考
本文以太原市 X 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为个案,运用参与观察的研究方法掌握日间照料中心的一手资料,在对日间照料中心的老年人情况、组织运作现状的了解基础上,主要针对日间照料中心内部情况以及机构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从太原市 X 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来看,目前机构内员工专业技能不足,接受专业的技能培训较少;员工分工明确,但是工作任务交叉性强,人员流动频繁,且离职率高;所提供服务受社区老人情况、宣传、经济等现实情况局限,相当一部分服务不能很好开展;组织环境整体和谐,但内部人员有一定的沟通问题;机构运作受政府指示和总部管理层的影响大,很多工作不能自主决定;经济来源主要依赖政府,机构影响力也主要依靠政府与媒体宣传。总体来说,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养老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对外部资源有很大的依赖性,尤其是政府资源。政府为养老组织提供注册渠道和宣传渠道,并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这些政府资源一方面为养老组织的发展提供极大地便利,另一方面也对社会组织的自由竞争发展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往往使养老组织服从于政府的掌控之下,服务目标发生偏移,工作重心受当地政府策略的影响。
第二,组织运作过程中的非理性形象。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强调职工要在工作过程中达到的“工具性”标准,也就是达到应然目标,从而追求利益和效率最大化。但是组织在运作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各种环境的影响,不仅仅是政府政策、社会制度、养老观念等环境,其中也包括人际环境和组织发展过程中顺应现实情况而达到的各种实然目标。本研究显示,X 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有部分服务无法完全按照既定规则实施从而达到理性目标,日间照料中心的组织成员在目标实施遇到问题时会顺应现实情况对已定规则作出一定的改变,比如,暂时搁置目标,寻求实现目标的资源再做行动;将既定目标内容作出改动从而进行目标替换,达成实然目标等。其中,组织内部职工并不严格按照具体分工,责任到人的制度参与工作;职员之间的关系也并不是完全的没有冲突;老年餐桌由仅对老人开放发展为对学校老师和学生开放;康复理疗目标因为场地问题暂时搁置,无法实施;由于缺少工作人员从而根据工作量随时进行调动等。这些目标在组织成立初期就有了一定的理性标准,但往往在实施过程中产生“目标偏离”现象。
总之,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社会组织的运行环境具有复杂性和非理性化的特点。探究组织运行环境的不确定性,了解组织环境的内部状况与影响因素,从而提出具体完善的组织运行制度和操作方法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