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以某个重要历史节点为重点研究对象,比如钱钰[](2019)在其学位论文中,便选择了六朝、明代、清代以及民初作为研究的重要节点,以此构成灯彩古代的传承演变过程。第二,基于大历史背景做某一具象物的变迁研究,如赵天羽[](2019)侧重于秦淮灯彩的生产空间、工艺、方式和传承模式的历史变迁。
周安庆[](2010)还提出由于秦淮灯彩本身制作、材质和保存的限制,再精美的花灯,都难以保存,所以只能借助典籍与文字来揣测灯彩艺术。所以,周安庆等人通过分析明朝古画《上元灯彩图》中的秦淮灯彩,指出画卷中心的鳌山灯、宫灯、几何造型灯、走马灯等,以见证了明代秦淮灯彩品类的多样。
2、秦淮灯彩的艺术特色研究
关于秦淮灯彩艺术特色研究的主要包括对其色彩、造型、工艺等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贺丹[](2012)的《手艺的坚守》、王娟[](2012)的《秦淮灯彩的艺术价值与创新设计研究》、薛岚[](2017)的《“非遗”视野下秦淮灯彩研究》等。
贺丹将灯彩艺术特征概括为变、艳、精。变指的是秦淮灯彩在造型、材料、工艺上是不断变化的,艳是指秦淮灯彩在主体色调、局部配件以及材质产生这三个方面的颜色是艳丽的,“精”指的是艺人扎制过程的精工细作,细节处理的精心用意及其对与灯彩配饰要求的精益求精。并且,贺丹还就目前的人传承世家,对其不同的手艺进行了总结性研究,指出柯氏灯彩工艺为“六步法”、曹氏灯彩以“五步法”和陆氏灯彩的“四步法”。
王娟认为造型与色彩是秦淮灯彩是视觉元素,并指出造型是主客观相融合而产生的思想观念产物,并且包括实体空间(造型比例)和虚体空间(留白空间)的设计,反应出虚实造物理念。秦淮灯彩的用色理论取自于“五色”,色彩的演变与调和也是围绕该理论展开,还根据色彩的浓艳程度将其分硬色和软色,用撞色和补色来营造氛围,用色透彻、光色结合是灯彩设计的巧妙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