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表现为教材数量的丰富性与种类的多样性不断增长;教材编写理论研究不断深入;而针对现有教材存在的一些问题,国内外学者、一线对外汉语教师也从各个角度进行了评价。然而,纵观前人的研究成果,不管是对现有教材的编排进行分析和评价;还是对未来教材编写原则提出设想与建议,主要重心都围绕在结构——功能——文化等几个要素的编排上,针对对外汉语教材中呈现的性别差异和性别观念方面的研究,却始终是为学界所忽略的一个问题。目前仅有颜湘茹、施舒媛(2018)对此有过探讨,她们以《小学华文》和《快乐儿童华语》为例,对教材的插图和课文进行统计和分析,考察教材中性别呈现情况,并为将来的教材编写提供建议。不过,由于这两套教材是由香港大华风采有限公司出版、在美国发行的儿童教材,在国际汉语教学界的使用率和普及率较低,而针对目前在海内外广泛使用的主流汉语教材中的性别研究,目前尚属一片空白。为了填补目前这方面的缺失,本文选取了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姜丽萍等编著的《HSK标准教程》这套广泛使用的教材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男女性别分类,统计了其中中高级别(3-6级)教材中所有人物的出场次数、社会职业和家庭角色,分析了教材中呈现的性别观念和性别意识,探讨其中存在的性别刻板印象问题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对未来对外汉语教材编写提供建设性意见。
一. 研究设计
1. 研究理论
性别刻板印象,是指对两性的生物属性、心理特质和角色行为的较为固定的看法、期望和要求。它一方面来自于特定文化背景对待两性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准则,另一方面则来自于对性别群体整体性特征的经验概括,常常忽略了性别群体中各个成员的特殊性一面。性别刻板印象可能夸大或歪曲实际存在的性别差异,形成性别偏见,甚至导致性别歧视。它是性别角色社会化的社会压力的来源之一,可以影响和塑造两性的心理行为。对教材中性别刻板印象的研究,在西方已有较长的历史。现代教育社会学研究表明: 教材中的性别刻板印象反映出一定社会文化对两性作用的定型看法,是影响对学习者的性别意识、学业成败的重要因素。
2.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笔者面向意大利暨圣马力诺境内13所孔子学院发放了调研问卷,统计了各孔院的课程开设、教材使用和开发情况。统计结果显示,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姜丽萍等编著的《HSK标准教程》(以下简称“教材”)为目前使用频率最高的主流教材,在参与调研的13所孔子学院中,有7所孔院采用这套教材作为综合课和HSK备考课用书,占比达54%。这套教材的特点是内容针对性强,编写体例遵循《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分级分类目标,同时符合意大利孔院学期学时设置,一般1-2级学生通过一学期(50学时)的学习即可通过相应等级的HSK考试;3-6级学生经过两至三学期(100-150学时)即可通过相对应等级的考试,因此广受师生青睐,具有代表性。不过,由于1、2级教材内容较为简单,缺少贯穿始终、信息完整的人物形象,因此笔者最终选取了本套教材中高级(3-6级)教材作为研究样本。采用内容分析方法,对7册教材共116篇课文中出现的人物角色按照男女性别分类,对男女人物的数量、出现人次、出现场景、相关话题、社会阶层归属、工作职业、家庭角色,以及外貌性格特征进行客观、系统、定量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