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黑龙江省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黑龙江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公司
我们并不认为,对外汉语教材的编著者是有意编写或者选择了这些强化性别刻板印象的语言材料
--
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22-10-18 

而是以学习者语言水平出发,以提升其语言能力为教材编写的首要原则,在编写过程中不自觉地融入了带有性别刻板印象的人物或课文内容。不过,问题的关键也正是在于这种行为的无意识性。因为意识不到在教材中突出男性的社会角色与女性的家庭角色会强化性别刻板形象,加剧男女地位的不平等;因为意识不到在教材中限定女性职业会增加性别偏见;因为这样的刻板印象偏见太过日常、琐碎,因此意识不到这是一个问题反而成为了常态,但无意识的行为不应该成为在教材中延续性别刻板印象的借口,我们需要的正是反思这种“无意识”行为,真正树立起男女平等的性别观念,并以将其纳入教材编纂工作的指导原则中去,避免这样的“无心之过”再次发生。

针对教材所反映出的几点问题,我们对未来的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工作提出四点建议:

首先,针对教材中女性人物缺失、男女比例失衡的问题,应增加女性人物尤其是以女性人物作为课文主角人物的数量,使男女人物比例、所占比重趋于平衡。我们不乏活跃在社会各领域、各阶层的女性榜样,足以代表中国女性力量的典型人物。例如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得者屠呦呦教授、全国优秀教师张桂梅校长、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女士、奥运会冠军巩立姣、徐梦桃等。新时代的对外汉语教材,应该给这样的女性人物留出一席之地,以更积极的方式提高女性的可见度。

其次,针对教材中女性人物被弱化、固化,主要以家庭角色出现的问题,应做出调整,增加职业独立女性人物数量,真实呈现女性在各行各业发挥创造力、影响力,为社会建设做出贡献的场景。同时,减少对女性角色外貌、身材特征的过分关注。如有话题选取需要,例如涉及“减肥”的话题,不能单方面呈现女性人物的“身材焦虑”,而应在内容编排上做到男女性别平衡,强调健康的社会审美取向。

    第三,对男性人物形象的塑造也不应片面化、刻板化。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已经能够看出,尽管男性人物形象覆盖的社会阶层更广泛,相比于女性人物角色也更丰富、饱满,但总体上也没有脱离“事业有成、充分实现社会价值”的人物轮廓,而男性人物作为家庭成员,展现人伦亲情的内容却十分少见。事实上,成功的标准、社会价值的取向是多元的,对男性来说,事业上的成功绝不是成功的唯一标准,敢于承担家庭责任、追求美满家庭生活的男性形象同样值得社会尊重。从这方面来说,性别刻板印象是对男女两性的双重压迫,在教材编写方面,我们也应避免“男主外、女主内”、“郎才女貌”这样加深性别定型观念的表述。

最后,在语言表述方面,根据联合国发布的《中文性别包容性指南》,应使用更具有性别包容的表达,不使用加深性别刻板印象甚至带有偏见、歧视性的语言。如“女强人”、“男人婆”、“娘娘腔”、“婆婆妈妈”等暗示某个性别优于或不如另一性别的表述。

    作为实现汉语国际教育的重要工具,教材既是汉语语言知识的载体,也担任着传播中国社会文化和价值观的重任,教材中的性别角色会学习者的性别意识产生影响,而进一步影响他们对中国社会性别观念和社会价值取向的看法。针对教材中所反映出的性别刻板印象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希望未来的对外汉语教材编写者能以此为鉴,提高性别观念方面的反思意识,将男女平等的观念作为教材编写工作的指导原则,编写出真正能反映中国当代社会精神风貌、价值取向的教材,实现教材男女人物比例协调、形象均衡,让对外汉语教材为全球的汉语学习者所接受、所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