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黑龙江省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黑龙江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公司
翻译的语言流派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极其盛行
--
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22-10-24 

许多新翻译论者将翻译理论与语义、句法功能上的分析紧密联系一起,在语言的运用技巧上阐述了翻译,要求源文与译文的对等,并力求说明如何从词汇和语法结构上产生这种语义上的对等。"翻译是一项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以符号转换为手段、意义再生为任务"(许钧,2003:76)20世纪70年代德国出现的功能派翻译理论家突破了"对等、转换和语言学翻译方法"的枷锁,以目的为总则,以跨文化理论和行为学理论为基础开创了翻译理论的新流派,摈弃了结构主义以往的刻板模式。

在目的论理论框架内,确定翻译目的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听众,亦即对翻译内容所意旨的广泛接受者,因为他们都有自己的文化背景认知能力、对翻译内容的期望和交流需要(Vermeer,1987:29)。叶静(2016)则指出,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强调了宏观层次的翻译目的和文本功用,按照目的论,翻译是具有特定目的的人类活动,但其最后需要实现的是对完成翻译的目标语境内的交际功用。将翻译任务的出发点定为翻译的目的,这种观念颠覆了人们固有的功能翻译观点。

目的论的三种主要准则为:目的原则(skopos rule)、连续性原则 (coherence rule)和忠实性原则(fidelity rule)"翻译以原文为基础,遵循一系列法则后,达到目的结果,所以,目的论的首要原则是目的原则"(Vermeer,199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