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是一个专业历史悠久、学科基础深厚、教学体系成熟的传统文科专业。随着时代的发展,该专业由于偏重理论教学,以学术性人才为主要目标,其人才培养逐渐与社会脱节。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需要转变教育思想,在双创教育理念和新文科理念的引导下,注重培养文科生的双创意识,提升双创能力,培养适合地区经济文化需要的文科双创人才。
综上,从国家战略需要、新文科学科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升级改造的需要来看,汉语言文学双创人才培养都是必然趋势,大力推进文科双创人才培养是时代的选择。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双创人才培养的问题分析
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双创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育理念及培养模式陈旧,侧重于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不能和社会直接接轨;二是双创课程设置存在问题,高校目前对学生开展双创教育时,并没有融入专业教育,这样就使得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创新创业培养不能融合,存在着机械化粗放化针对性不强的缺点。三是实践教学与实习基地建设还有待加强,一直以来,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重视理论教学的传统使得双创教育缺乏宏观的顶层设计。虽然该专业也重视实习基地建设,但是主要针对师范生教育,基地建设较为单一,还需要以产学研来拓展实习基地的建设。四是缺乏双师型师资,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资大多是在传统学术型人才培养的模式下成长起来的,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较弱,对学生的双创指导缺乏实战经验。五是与地方需要对接不够紧密,虽然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了地方特色课程,但是在实践中并没有贯彻“从地方中来,到地方中去”[4]的理念。
总之,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首先,专创融合。目前,大多数高校在探索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这种探索对于传统文科专业而言更加迫切,因为目前多数高校的双创教育还存在对传统文科专业开展统一授课,无法发挥学生的专业优势。其次,加强针对性。目前,高校主要针对全体学生开展双创教学,应该加强对于部分有创业意愿的学生的培训,这样更有针对性这也是现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双创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双创教育主要从培养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实践平台、师资建设和评价标准等六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建立“分层+融合”的大文科培养理念
除了学校普及“双创”理念外,汉语言文学专业还要建立大文科理念,构建符合双创型人才的培养方案。目前,我校的文科专业除汉语言文学外,还包括网络与新媒体、广告学、广播电视编导等本科专业,可以探索相近专业之间的交叉部分,发挥实践教学问题导向性和学科综合性的优势,以解决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痛点问题培养学生复合型的应用能力,从而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在大文科理念的基础上,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双创教育遵循理论与实践双管齐下、注重实践训练,专创融合、专业融合和产教融合并重,通识教育和分层培养、全员覆盖和试点实验等点面结合,共性培养与个性培养兼顾的原则,依托文科专业群,结合地域特色、产业特色和学校特色,形成了“分层+融合”的核心理念。[5]
1.分层理念
首先,有别于工科和经管类学生,主要围绕文化产业需求,立足我校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双创人才培养,着力于创意文案类、创意传播类和创意策划类。其次,注意区分双创实验班和文化创新项目小组,实现分层培养。双创实验班强调创新的目标导向教育,对那些具备较强开拓意识和领导能力并把创新视为职业目标的学生进行特殊培养;文化创新项目小组,以双创和参赛为目的,打造文创类参赛团队。
2.融合理念
首先,专创融合。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省级一流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为改革试点,将双创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引导学生把在创新创业中发挥专业特长;其次,专业融合。在“交叉课程模块”“学科竞赛/双创项目板块”中组建人文、艺术、传媒、经管相结合的文科专业群,以项目制为驱动,打破学科壁垒,开辟专业合作新空间。第三,产教融合。对接企业品牌和地方文化,围绕文化创意产业的新需求,政行企校通力合作,共同解决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