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黑龙江省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黑龙江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公司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分析《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生态文明篇中的隐喻案例
--
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22-11-02 

根据源语和目标语的意象对等,通过对喻体的不同翻译方法总结隐喻翻译策略,研究表明: 生态文明篇隐喻翻译分为保留喻体、替换喻体和显化隐喻和省略隐喻四种翻译策略,在源语和目标语存在映射时,译者为保留原文的意象或以简洁明了的方式表达更多采用保留隐喻和显化隐喻,如映射不成功则会考虑替换或省略隐喻表达。

关键词:隐喻翻译;意象映射;生态文明;文化交流;语义对等

1 引言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是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著作。第三卷与前两卷一脉相承,体现了党的治国理政新方针,是我国对外传工作经典。第三卷使用了大量带有中国特色的隐喻翻译方法,其中生态文明篇的隐喻翻译具有极高研究价值。

本文基于概念隐喻理论,根据源语和目标语的意象映射生态文明篇隐喻案例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总结译者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考虑目标读者的认知思维模式和目标语国家文化背景,使得译文与原文在语义对等的前提下实现形式的接近,以保障译文的读者能够产生与原文读者同样的阅读感受,达到传播中国政治话语和文化交流的目的

 2、生态文明篇翻译策略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隐喻是思维问题,可以反映在语言中;隐喻是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 Lakoff  Johnson《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人类的概念认知系统立足于我们生存的客观世界,本质上具有隐喻的特性,而隐喻则是借助于一个已知的、具象的、容易理解的事物去理解另外一个未知的、抽象的、难以理解的事物[1]。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将隐喻翻译总结为七种模式,本文在此基础上根据概念隐喻的映射理论,将其分为保留喻体、替换喻体、显化隐喻、省略隐喻四种翻译策略。笔者调研发现目前国内学界对《治国理政》(第三卷)生态文明篇的研究较少,现有的如陈晓倩等学者[2]研究政治话语外宣的总体策略,董雁等学者[3]剖析了《习三》的海外传播情况。以上研究多为全书进行概括性研究,并未深入具体章节,而本文基于概念隐喻理论,根据源语和目标语的意象映射对生态文明篇隐喻案例翻译策略进行归类,总结译者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考虑源语和目标语的语言文化差异,使得译文与原文在语义对等的前提下实现形式的接近,以保障译文的读者能够产生与原文读者同样的阅读感受,更好向外国读者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