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选课的按照其目的分为三类:以介绍科学技术研究和成果为主;扩大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有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公共选修课可选可不选,是面对全校学生而开设的一系列课程,但是不可否认,它是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思政视域下公选课的特点
公选课与必修课不同,首先,公选课是根据学生个人不同的兴趣开设,通过众多门类的公选课使得学生们对课外的知识内容感兴趣,拓展学生们的视野和知识面,同时能够提高学生们面对问题的思考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具有较强的探讨性和创新性,使得课程有趣而又丰富。因此公选课具有以下特点:
(1)有利于学生在最基本的知识领域掌握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各种思路和方法。
(2)有利于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创新能力和基础知识。
(3)有利于促进不同学科的交叉渗透。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思想性。
(5)有利于引导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和新成果、新趋势、新信息。
2思政视域下的教育要求
教育强则国家强, 教育兴则民族兴。2016年12月8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 “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2018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标志着“三全育人”工作机制已成为各级各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常态化探索与实践[3]。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
全国各级各类学校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努力探索具有各自特色的课程思政新路径。一时间,许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工作者纷纷加强课程思政理论研究,提出了许多有关理念和观点指导课程思政建设实践活动。这些理念与观点中不乏真知灼见,对各校课程思政实施和建设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但是不可否认,其中也有专家提出的一些似是而非甚至错误的观点,将人们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引入误区。流行颇广的“课程是水、思政是盐,课程思政就是水里加盐”的错误观念。这种观念错在把课程和思政当成了两件事物,即所谓的“水”和“盐”,没有认识到课程是学科知识性和思想教育性两重属性的统一体。也就是说,没有认识到门门课程有思政。思想教育元素就在“课程”那里,无须再去加“盐”。
实施好课程思政要做好两件事。一是在思想价值性引领下,对课程再认识,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二是将课程中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去,通过引导、启发、体验等方式,激发受教与者自我体悟、内化,并促进其从内化到升华,做到培根于无形、铸魂于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