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黑龙江省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黑龙江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公司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逻辑延长线上,习近平总书记加强对传统文化形成和发展过程的历史主义审视与总体性认知
--
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22-11-16 

提出了中华文化“历史的”、“现实的”、“民族的”、“世界的”四个维度。他以战略思维分析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与时代价值,作出了“精神命脉”的价值定位;以创新思维对待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提出了“文化自信”的战略部署;以辩证思维对待中华文化的历史性与现实性、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的对立统一,在基于“各美其美”的民族性、主体性基础上,提出“美人之美、各美其美”的这一极具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文化相处之道,形成了具有深厚哲学底蕴和理论特质的中华文化观,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文化;精神命脉;文化基因

    

 

中华文化是以中华民族为发展主体、具有本民族独特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的文化体系,是理论逻辑、价值逻辑和文化精神的三位一体。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社会历史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深厚文化滋养,具有广泛的思想引导力和社会凝聚力并随时代的演进而呈现历史与现实的双重维度。中华文化既具有鲜明的民族属性和思想内核,也是世界文化版图的重镇,为世界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宝贵的文化借鉴,呈现越来越多的国际影响力,是民族意义和世界意义的有机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文化发展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社会系统,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系统中综合审视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及时代布展。习近平总书记遵循马克思主义对事物发展逻辑本质和特征科学揭示的理论逻辑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现实价值及发展规律,进行了历史主义的审视和总体性认知,揭示了中华文化的四个维度“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352,对正确认识中华文化的历史发展、时代价值、战略地位及发展愿景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遵循。

一、中华文化的历史维度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文化历史性的判断来自对中华文化形成和发展过程的历史主义审视、思想指引和民族凝聚的历史价值以及中华文化作为文化环境和历史背景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所产生的先在意义。

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是历史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39。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主体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充分肯定中国人民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与发展中的文化主体地位。中华文化既由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智慧而开创、培育,又反过来强化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基因和文化性格。这是一个社会历史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华文化的历史延续奠定了其战略地位,其形成和发展过程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品性不断积淀、文化认同不断强化的历史过程。中华文化是保持中华民族独立性的精神命脉。文化提供宝贵指引,提供精神力量,对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民族独立性的保持不可或缺。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分析文化事业发挥作用的特点、范围及形式,将精神力量视作民族自立自强的关键因素,将文化支撑作为事业持续长久的关键因素。文化不仅是事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阐明文化自信与文化繁荣的根本重要性,习近平指出“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富强,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41。中华文化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在环境,每一个时代的发展都是以人们所直接遇到的历史条件为前提和基础的,是尊重客观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与发挥治国理政的实践能动性的辩证统一的过程。民族文化的历史形态构成了后世藉以发展的文化环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也势必遵从这一客观规律与前提条件,既注重中华文化的历史存在而形成的前要性环境,也需要结合新时代的实践需要取得现实的发展进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相结合的理论逻辑,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近代中国革命实践及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同向而形成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文化的历史传承,其独特性蕴藏着道路独特性的深刻依据。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方略中,习近平尤其注意到独特的文化传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产生的决定性因素,指出独特历史、文化与国情的三位一体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根本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