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黑龙江省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黑龙江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公司
习近平总书记以战略思维认识中华文化的战略地位与时代价值的问题上,坚持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
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22-11-16 

以继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性和主体性,从精神血脉的历史传承角度确立了“文化自信”这一基于历史经验教训总结、极富历史思维的格局部署。值得注意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族性的坚守并不是基于狭隘民族主义的立场,而是遵循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对立统一关系,遵循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而呈现的文化格局,富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底蕴。

文化的民族性意味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民族文化不仅具有民族风格、民族气派的外在表现形式,更构成了民族特质的深层次原因。文化自信,最重要的是对民族文化内容及其生命力的自信,是基于深刻理论认知而形成的坚定的思想情感与文化品性。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古今中外文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在事关民族独立性的理论站位上揭示了文化民族性的重要意义及其独特作用方式。文化认同是最颠扑不破、最具时空穿透力、最能战胜困难的最深层次认同和强大精神动因,具有不可估量的民族凝聚力。论及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基础和影响因素,习近平将中华文化列在首位,指出:“两岸同胞一家亲,植根于我们共同的血脉和精神,扎根于我们共同的历史和文化。我们大家都认为,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都传承中华文化。在台湾被侵占的50年间,台湾同胞保持着强烈的中华民族意识和牢固的中华文化情感,打心眼里认同自己属中华民族。这是与生俱来、浑然天成的,是不可磨灭的”[2]237。精神追求、文化秉性是中华文化经过长期历史积淀而形成的深层次文化内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继承中华文化独特传统和精神内核的基础上,由于对时代问题和实践问题的积极回应,而成为中华文化的当代形态,是中华文化这一民族文化整体在社会主义阶段的阶段性质变,是在中华文化的历史延长线上鼓舞中国人民砥砺奋进的精神武装。

习近平总书记主张以辩证思维的视角处理“古”“今”、“内”“外”、“前”“后”的对立统一。以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审视中华文化的发展,针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发展、时代环境问题,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需要和实践要求,坚持问题意识和方法创新,科学把握中华文化的发展道路,习近平提出文化发展的“内”、“外”、“前”、“后”问题,正确认识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以及中华文化与现实文化的关系问题:“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既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华”[1]339。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处理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的对立统一,用“古”“今”的对子,通过形成和发展过程的分析,指出中华文化的时代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对传统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及其时代价值进行历史唯物主义主义的审视,提出了科学处理“古”“今”时空维度的实践要求,他认为“古”“今”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而不是相互否定的排斥否定关系。民族性是中华文化的基本属性,与世界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四、中华文化的世界维度

习近平总书记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中华文化的世界性问题,这不是一个被迫卷入的被动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借鉴并服务本国实践的能动过程。文化的民族性是决定其能否具有世界性的价值的问题,而“强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则使中华文化的世界性成为现实必然。由于中华文化的独有特质而造成独特的文化吸引力,以及由于新时代中国融入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现实需要,中华文化的世界性问题也构成了习近平总书记中华文化观的重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分析了中华文化所蕴藏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所具有的世界价值,也指出了具有各自不同精神内核的文化间相处之道。

中华文化的世界性问题与中国的世界关注相伴而生。习近平总书记重视中华文化载体的文化功能认知,结合中华文化的国际关注需要,提出中华文化的国际化传播问题。中华文化的国际性问题归根到底是如何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问题。中华文化的世界性问题的凸显是与中国融入世界的历史进程相一致的,习近平对中华文化进行全方位的观察与全方面的思考,不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看待中华文化的历史价值与战略地位,而且关注传统文化的现代性问题与国际化问题,关注中国的时代需要与文化自觉,“要加强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跨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1]340

中华文化内在地蕴含着世界范围内异质文明的相处之道。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文明相处之道,既基于对各自文化特质的看重,也超出了对一己文化的固守,因而是否定之否定意义上的文化相处之道。习近平总书记以“多彩”、“平等”、“包容”来表明其对世界范围内不同文明相处之道的看法,对不同文明的差异性、独特性表现出充分尊重,“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2]258“要加强文明对话和文化交流,不仅各美其美而且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成为不同文明和谐共处相互促进的典范[2]313。习近平总书记以战略思维审视传统文化的现代性问题与国际化问题,倡导开创开放、公平、公正的国际文化新格局。这一思想与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相适应。不是一尊独霸,而是共同发展。与“文明冲突论”的论调不同,习近平指出“我们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我们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危机,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2]262为世界文明的健康发展格局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