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的语言四字格使用频繁,以求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诗意。另外对偶、排比、夸张、渲染等文学作品创作手法也被应用到医学著作中。
例6:“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译:Floating of yang indicates spontaneous fever while weakness of yin indicates spontaneous sweating.
此句分两个小节,文句形式工整一致、结构匀称,读起来郎朗上口,有很强的感染力。在翻译的时候应该注意形式的统一,将中医这种特有的韵律节奏保留。
例7:“啬啬恶寒,渐渐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译:The patient with severe cold, aversion to cold and fever as well as snoring and nausea can be treated by Guizhi Decoction (桂枝汤,cinnamon twig decoction).
此句中的“啬啬恶寒,渐渐恶风,翕翕发热”的确属于对偶、渲染的习作手法,但鉴于中医的模糊性,我们很难把握“啬啬、渐渐、翕翕”等词的修饰程度,因此将其转化为名词结构,弱化结构上的对仗统一。
1.3医哲交融
中医学与中国古典哲学的密切关系体现在语言上,是大量的哲学性语言的加入,这一方面为中医语言增添了文学色彩,使其生动形象且富含哲理;另一方面,哲学性语言的加入也增加了中医语言的翻译难度。比如《黄帝内经·素问》有言:“夫上古圣人之教也,下皆为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何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3] 讲的就是对于老子一派养生之道圣人们的教诲,教育人们要与天合德。
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分析中医句子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适时地采取“表化”和“深化”的翻译方法。
2.模糊性、抽象性
中医语言与中国传统思维息息相关,它在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指导下,结合气、阴阳、五行学说阐述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在历代医者学习和传播过程中不断衍变、发展,进而形成今天的中医医学范式,相应的中医语言也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变化,呈现出抽象性和模糊性的特点。
中医语言的模糊性和抽象性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中医语言本身。中医语言尤其是中医典籍大大延习了中国古代汉语的语言特征,其语言的高度概括性,使中医语言在简洁的同时也增加了信息承载量。中医理论和概念本就复杂,在古汉语到现代汉语的转换时就容易出现理解困难,表达不明的现象,倘若将这种对中国人来说也并非易事的中医语言译为英文,难度可想而知。再者,由于一定的客观原因,导致中医语言一直未有较大变化,但是我们的汉语却是一直处于不断的更新变化之中,比如现在的中医教材、养生医书,中医概念往往更加模糊,难以把握。
比如,“壮火食气,少食少火。”[3] 这里的“壮火”指的是过于亢盛的阳气,这种火属于病理性邪火;而“少火”指的是微少的阳气,这种火属于生理性。由于中医讲求以神统形,并不像西医一样明确界限,因此对中医医理本身来说就是难以捉摸,界限不明。
2.1语言形式简洁凝练
中国古代汉语具有简洁凝练、词简义深、信息密度大等显著特点,《伤寒论》属于中医典籍,其语言大部分是古文,因此同样具有中国古代汉语的特征。首先中医语言简洁性体现在语法上是遵循古汉语文言文语法,比如较多使用省略、指代、单音节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