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黑龙江省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黑龙江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公司
“册”的初文见于商代甲骨文,本义指书简
--
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22-11-21 

即古代用来书写文字的竹木简牍。《说文解字》:“册,符命也(即写在竹简之上的符信教命)。诸侯进受于王也。象其札一长一短,中有二编之形。凡册之属皆从册。”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后人多假策为之。”甲骨文的“册”,竖笔代表竹简或木简的数量,中间的曲笔或横笔表示将竹简或木简连接起来的皮条或绳。金文、小篆承接字形,直到隶书后期,“册”字才稳定形成与现在基本相同的形体。

“册”的本义的基础之上,有多个引申义产生。

①表示皇帝的诏书,如“册封”、“册立”。②通“策”,表示计谋或计策。③表示帝王通过一定的仪式把爵位、封号赐给臣子、亲属藩属等④表示正式确立名分。⑤通“策”,表示策问。⑥通“策”,表示扶、扶持。⑦作量词,用于书籍、簿子等。

”在现代一般指装订好的纸质书本,除特殊的古代汉语词汇外,一般已经不用“策”字代替。但近年来,日常交流或网上平台上的表达中,“册”字产生了一个新的引申义,那就是表达“学生时代的一个学期”。使用格式基本为“X年级X册”。这个错用的引申义并不是少数的个例,而是现在一大部人都无意识地将之当作正确义项而使用的常见现象。本文将“册”的此义称为“册”的误用引申义,意在和字书、字典上的历史演变引申义区分开来,同时也因为此义的出现环境多在口头交流或网络交流之中,属于是非正式场合的误用或理解错误的随意的引申义。

比如以下例子:

热情的蓓珊:“现在读九年级上册,想九年级下册转学,想走读!”(百度贴吧2019/10/12

自由的梦:“我们这数学满分120初二上册的时候我也考过105,简单换算一下大概就是131。”(知乎2022/08/24

超级亮荆荆:我们是初一分到一个班的,七年级的时候不是很熟,后来我们在八年级下册的时候有了一些交集……”(新浪微博2022/09/01

我是蔡蔡__恒恒二年级下册没有上兴趣班,学了一年的击剑也放弃了,他自己说这个学期任何兴趣班都不想上,我尊重他的想法。(新浪微博2022/09/02

玫玫鸽FaQ:“从小到大的老师评语感觉真的就是,很一致……二年级上册的评语写的好像是假的一样哈哈……”(新浪微博2022/09/03

可见,以上例子都是说话者无意间直接给“册”赋予了等同于学期的意义,然而这二者之间目前是不能正式等同的。本文将针对以上例子进行分析,试说“册”字的误用引申义的产生原因和演变机制,谈谈对这一类型现象的思考。

 

二、“册”误用引申义的产生原因

(一)相关联的转喻机制

认知语言学认为,与本义有着相关的关系的引申义产生的机制便称作转喻。把“册”运用于表示一个学期,是建立在学期和课本之间的关系上的,通过相关的事物来表示语义,在表达者的意识中,“册”在此处语境的意义便是“学期”。

国家的九年义务教育之中,绝大部分年级对应的各版本的科目课本都是按照上下学期分类的,上学期使用的课本是上册,下学期使用的课本是下册,比如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教学中使用的课本便是八年级语文上册,以此类推。有些课本不分上下册是少见的个例,这些一般都是特殊学期或学年使用的课本,比如教育部审定2013年的人教版英语九年级课本(全一册)。

学生注意到了学期和课本之间的联系,因为学生时代的学期就代表着一个阶段的学习生活,课堂教学活动都离不开课本。此误用引申义的转喻机制便是从“学期”与“课本”的关联,映射到“学期”与“课本上的字”的关联。所以,学生将课本上的“册”字和具体学期联系起来,是“册”产生误用引申义的最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