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黑龙江省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黑龙江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公司
小学是基础义务教育的开端,这个时候的孩子一般都处于对世界的初步认知阶段
--
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22-11-21 

他们往往容易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并将之密切联系起来。每次开学都意味着进入新学期和使用新课本,由于小学生心理单纯,课本封面上的X年级上/下册”容易成为学生理解“学期”这个概念的形式载体。在小学低年级时,学生对世界的很多初步认知都是需要被引导、提醒或纠正的,如果和“学期”密切相关的学校老师没有刻意强调“册”和“学期”的非一致性,那学生将会很直接地把“上册/下册”完全代入每半年一次的学习阶段这一概念,故混淆了“册”与“学期”或者失去了对“学期”这一概念的基本认知。

等到学生升入小学高年级或中学及以上学级,或许能够在自己重新理解的基础上、或其他因素的提醒和指正后对二者的概念会有逐渐清晰的区分。但低年级时候的初步认知阶段带来的惯性印象并不一定都能够很轻松地抛却,大部分人明白了“‘册’字代表的是书本”这一道理之后不一定清楚地知道这个字并没有“学期”这一义项。也就是说,有些人依然认为“册”字不仅可以表示书本,还可以用来指代学期。

(三)语流中顺口的因素

人们在说话时总会追求说话的省力和顺口,有时候口语上的说话方式容易带到网络平台等相对随意的环境。双音节化是现代汉语的主要节奏倾向,不仅在词汇、语法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还对语音的节奏颇有影响。双音节形式的“上册”、“下册”,从客观角度上来说比三音节的“上学期”、“下学期”要顺口,也比四音节的“第一学期”、“第二学期”要方便。所以很多人在日常交流或网络上经常直接脱口而出“四年级上册”、“六年级下册”,而比较少刻意地严谨地去说“四年级上学期”、“六年级第二学期”。这也是用“册”表示学期之义的次要原因之一。

(四)“册”的日常使用频率不高

“册”在现代汉语中的常见义项基本上是“本子”或“做书本的量词”。作为名词的“书本”之义,还有“书”、“簿”、“本”、“籍”等常见词;作为量词,又有高使用频率的“本”字经常代替“册”字之义(相较于量词,人们更愿意给一个不熟悉的词以名词性的解释)。所以“册”字在现代汉语中,除非一些固定的词或格式,一般使用和出现的频率并不高。

这给了“册”拥有“学期”之义以契机。因为“册”字的基本义有时候不涉及已经早早离开学校生活的人,对这些人来说,过去和“册”字有接触的最印象深刻的场合就是学生阶段课本的封面了,所以“册”可能会因为出场频率不高,而被代入进某一群体“约定俗成”的“学期”之义。具体举例来说,某个已经进入社会很久、生活中不经常接触到书本的人,他对以前学生时代的学期概念固定在了“某年级上/下册”,因此当他回忆起过去的某个学期发生了什么事情的时候,意识中以为“册”字便代表“学期”的意义,可能就会脱口而出一句话如“我五年级上册的时候经常去老师家做作业”之类的。

如下实例:

(网友)十万个为什么:“怎样在九年级上册迅速提高成绩?求大神们解答?”

(网友)freedom:“应该是指九年级上学期吧……”(知乎2020/10/30

可以看到,提问的网友基本上是无意识地直接用“册”来表示学期,而回答问题的网友明显是察觉到了提问者的语病。

 

三、“册”误用引申义的产生和传播机制

“册”指代学期,直接把“学期”和课本教材的“上下版本”等同,这是“册”误用引申义最初、最根本的产生现状。最开始老师可能告诉学生们:“这个学期我们学习的是X年级的上(下)册”,几个学期过后,学生会留意到“册”和“学期”之间的关系,但究其缘由,其实是课本和学期之间的息息相关。于是小学生或低年级初中生在回忆之前几年中的某一学期时,往往忽略了学期,而重点在课本。这便是转喻的机制产生的结果。

“册”用作学期,一般普遍出现在小学阶段。作者20229月对某小学十名六年级小学生进行随机偶遇采访,当问他们“第一次学习英语是什么时候”时,八名同学的回答都是“三年级上册”,一名同学的回答是“三年级的上学期”,一名同学的回答是“三年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