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黑龙江省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黑龙江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公司
通过分析两次实验结果,《洛丽塔》的中俄、中英文本处理结果正迁移率均高于70%,联合国决议的正迁移率接近90%
--
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22-11-22 

正迁移率高,即不同语种版本的文本内涵总体相符,并且存在可观察的细微偏差,也就是说能够体现概念出现迁移现象。这一结果符合实验预期,证明了实验设计思路的可行性,同时印证了文本翻译忠实原文的科学性和系统设计的准确性。

(二)证明概念迁移受文本体裁影响。

考虑到不同文本的适用场景,例如小说体裁的文学性特点,翻译过程中在使用翻译手法时可能使内容发生改变。而在联合国决议中,保证其文本传递内容的严谨性与权威性在将相同内容进行不同语言等值表达处理的过程中其展现出较高正迁移率所以文学类文本的正迁移率低于公文类文本是正常的,并且能够证明概念迁移距离会受文本体裁影响。

(三)英语促进缩小中文和俄语概念迁移

通过比较实验数据可以发现,中、俄对应单词迁移距离接近的词中,与英语有对应关系的词占很大比例。并且这些词大多源于希腊语或拉丁语。在中文中,对应词义只在现代汉语使用。

这一现象可以用概念迁移理论体系中的双语心理词库理论解释:俄语(斯拉夫语族)与英语(日耳曼语族)同属于印欧语系,有相当一部分词同源,且俄语、英语中都有部分词直接来源于拉丁语或希腊语,对单词的底层认识是相同的:

  глобал-球体        -изация  使……

    global-球体       -ization  使……化

通过研究此类现象的中文词可以发现,这些单词都是近代以来从西方传入中国的新名词或概念,而这些概念在古汉语中并不存在,并且还有一部分词直接来源于英语音译。由此可见英语的传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中文概念重组——缩小了不同文化背景(中、英)的心理词库差异。

由此可以得出,英语确实在拉近中文和俄语概念迁移距离中起到了正向作用。

(四)概念迁移可变性的发现和预测

1.通过分析中、英单词迁移距离接近的现象可以看到中文的发展起到的作用。着凸显出文化本身的可变性,并且文化的发展和交流不仅会引起语言的变化,更会影响人们的认知和思维——即文化心理词库的改变。所以不同语种的概念迁移距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2.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世界各民族文化交流会愈发深入,所以有理由预测世界各国人民的心里词库在未来会有更多共性,概念迁移距离会有下降趋势。

四、结语

实验通过实验验证证明概念迁移理论的科学性,并且英语、俄语两种语言的两种语言背后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角度确实在联系,可以利用这种联系促进中俄双语教学。在双语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学者可以关注俄语中起源于希腊语或拉丁语的词,英语同源词可以帮助从构词和语用角度分析理解俄语词汇。从而促进学生对英、俄双语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