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黑龙江省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黑龙江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公司
农村青少年的网络成瘾问题愈发严重,不仅影响其个人身心健康,同时也不利于农村发展、乡村振兴
--
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22-12-07 

乡村振兴战略是当今实现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网络保护则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农村青少年作为乡村内生力量,在乡村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从现实情况上看,其网络成瘾现象已愈发严重,这不仅减少了农村青少年的社区参与,降低了社区活力,还进一步引发潜在持续性贫困,影响乡村可持续发展。根据CNNIC第4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其中10-19岁青少年网民群体占13.5%(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1)。网络在便利人们生活的同时,成瘾问题也不容忽视。不仅不利于青少年自身发展,还严重危害到家庭、社区甚至国家的和谐。

基于此现象,学界进一步关注到农村青少年网络使用带来的影响,但在这之前,少有研究对这类网络成瘾农村青少年的内在特征、动机进行整合划分。因此,本文旨在探寻青少年网络使用背后深层次原因、构建青少年网络成瘾动机内在机制、助力乡村振兴,将借助类型化手段,解答:农村青少年网络成瘾动机类型有哪些?是什么造就了不同的动机类型?

二、文献综述

网络成瘾的概念于1994年被Goldberg首次提出,Young于1996年发表的研究报告标志着有关网络成瘾的深入研究正式展开(Young,1996)。Young把网络成瘾的特点概括为显著性(salience)、情绪调节作用(mood modification)、耐受性(tolerance)、戒断反应(withdrawal symptoms)、冲突(conflict)和反复(relapse and reinstatement)(Young,2007)。

过往关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解释性研究多从心理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三个层面展开。在心理层面,拥有抑郁、焦虑和孤独等负面情绪的青少年更容易网络成瘾(Young,1998; 罗康玲,2005; 马洁,2008; 荀寿温等,2013)。在家庭层面,家庭教养方式不当、家庭关系不和谐的家庭里的青少年更容易网络成瘾(邓林园等,2012; 邓林园等,2013; 罗辉萍等,2008; 彭阳等,2007; 张锦涛等,2011)。在社会层面,研究发现厌学、压力、有不良网络使用习惯的朋辈群体、缺乏支持性人际关系能正向预测青少年的网络成瘾(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课题组等,2010; 葛续华等,2014)。更有研究基于累积风险模型和动机心理学理论,考察累积生态风险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及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和积极结果预期在其中的并行和链式中介作用(李董平等,2016)

除了从网络使用者角度出发,Young 根据互联网特征提出ABC 理论,还有学者总结了互联网容易让人沉迷的重要影响因素:满意度、主观规范、感知转换成本、感知有用性、期望确认度和感知娱乐性(周阳锦,2015)。

近年来,也出现了更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到城乡差异。研究发现流动儿童的父母教养方式对网络成瘾的影响路径不同于本地儿童。在父母拒绝维度上,本地儿童人际信任和孤独感完全中介父母拒绝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流动儿童孤独感部分中介父母拒绝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在父母过度保护维度上,本地儿童人际信任和孤独感在父母过度保护影响网络成瘾的路径中不存在中介效应。流动儿童人际信任完全中介父母过度保护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伍静,2016)。

本文发现过往研究存在研究对象狭窄,解释力不足,污名化严重的问题。大多数文献的研究对象多局限于城市的青少年,相关结论未必对农村青少年适用。农村青少年因其特殊的成长环境,包括更少的公共娱乐设施、更宽松的管教方式,以及更少的亲子时间和更多的可供个人支配的时间,可能在网络成瘾的动机上有别于城市。且已有文献的研究多为相关性研究,因果证明不足,多为学者通过理论和数据得出的推断,实证研究有限而青少年视角欠缺。综上,本文将从农村青少年的视角出发,通过一个月的田野调查和个案追踪,展现最真实的网络成瘾,希望能减少大众对网络成瘾青少年的污名,走进网络成瘾青少年的内心世界才能真正地开展有效的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