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受访者1为例,只要有朋友、父母陪伴着她一起聊天画画,她对手机的兴趣就会降低。同样,受访者5也因有朋友带他一起打篮球,活动范围不再单一局限于家庭,发生了从原先封闭式宅家使用网络到现今有规律的外出活动的状态转变。
(四)现实差补型
现实差补型属于群体取向,现实回避的网络成瘾。即该群体注重网络使用带来的情感价值,以网络上的情感建立、关系拓展、娱乐方式创新弥补现实中娱乐活动和家庭关照相对匮乏的不足。多表现为借助网络抒发情绪、建立人际关系及接触更多娱乐内容。
1.网络使用目的是情感需求满足
转移聚焦于负面情绪的注意力、排解积郁的压力和建立新的情感支撑,网络于这类群体而言是一个“温暖而舒适”的归属。以受访者9为例,她由祖父母抚养,长期与父母处于分离状态。祖父去世给其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而校园欺凌更是将其推向网络。“刚上初中的时候,小学的闺蜜造谣我,有人来家门口堵我,他们抓住我,割我的手腕。但是我不想让家里人知道,我那个夏天还穿着长袖长裤遮住我的伤口。”“我爸妈不让我出去玩,我也不喜欢读书,我在家就是刷快手,玩手机就很开心。”
2.网络使用拓展认知
网络为所见所闻局限于周边的环境,常被囿限在农村的活动空间中的农村青少年提供了更广阔的的活动空间,打破了相对封闭的状态,丰富了情感世界的同时也开拓了认知边际。以受访者5为例,周围的地方他都很熟悉,但可选择的活动限于篮球、羽毛球、打牌和玩手机。“周围也没什么好玩的,我们都去过了,又不能去镇上玩。”受访者6表示,他每天会花三到五小时来使用快手,学习穿搭、说话艺术、画画等内容,以此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同时,他认为,快手和部分小游戏的存在使得他的生活更加多样化,长期涉猎各类知识也使他与身边的人产生了差异。
四、双维模型解释
根据如上四个原型,本文以“个体取向-群体取向”“现实回避-现实驱动”的双维模型进一步解释分析(如图 1)。“个体取向-群体取向”指其网络使用在人际层面上的乐群倾向,个体取向的网络成瘾群体呈现封闭性、私人化的特点,群体取向的网络成瘾群体呈现开放性、团体化的特点。“现实回避-现实驱动”指网络使用与其现实世界的关联性。现实回避的网络成瘾群体对某些现实因素具有消极态度,因此更倾向于网络使用,现实驱动的网络成瘾群体则恰恰相反,他们抱有同现实世界的积极态度而更投入于网络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