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黑龙江省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黑龙江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公司
“里仁为美。”[[[] 《论语·里仁》]]用今天的理解也可以为“以仁为美”。不论怎么说,“仁”就是美的象征、美的境界
--
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22-12-08 

孔子认为,“仁”是一个人在经历自我修行、自我完善后应该具备的良好品德,也是最终要达到的道德水准。仁者爱人,仁者爱你我他,爱生活,爱所有美好的东西,仁者也同样被人接受和爱,因内心的爱生美,所以“仁”是美的内在象征。“不学礼,无以立。”[]“礼”之美就在于展现出怎样的行为,一眼被看到的是人所拥有的“礼”而不是“仁”,“学礼”是为了“立”,学礼是为在环境中看起来美,看起来合乎时宜,因此,“礼”是美的外在象征。“人而不仁,如礼何?”[]“仁”与“礼”的关系,依此开始了。没有“仁”美,就达不到“礼”美,没有“礼”美的实践,“仁”美也就无法形成。既要有内在美也要展现外在美,将“仁”与“礼”结合起来,美的境界就达到了。总结起来说,“仁”和“礼”“各美其美”,“仁”与“礼”结合“美美与共”最终达到“天下大同”。

一、守礼

深究《论语》中的“礼”,需与“礼仪”“礼义”“礼乐”“礼教”等联系起来,囊括丰富的信息。但是只看其最基本,“礼”就是“仁”之貌,是外在能被人观察、感知的表现,被看作道德标准、社会规范等。“礼”相对于个人而言,是一种教化之道,是个人行为举止的规范。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不符合道德标准的不要看、不要听、不要说、不要动,这是相对于个人而言的道德准则。“礼”对于社会来说,是整体上的规范,“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守礼遵道后会形成大同和谐社会,这时的“守礼”更准确的说是守社会秩序,社会无“礼”则无“和”,有“礼”则“和合”。梁治平先生说“礼”:“既可以是个人生活和基本信仰,又可以是治理家、国的根本纲领;它是对他人作道德评判和法律裁断的最后依据,也是渗透到所有制度中的一贯精神。”[]可以看出,“礼”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论语》中的“礼”,是一种思想、理论,也是一种方法,但是要做到“礼”,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不能只知其理而不践行,那样无法达到“礼”的要求也无法至“仁”。“守礼”,需要我们一点一滴去积累,不是空空而谈也不是泛泛而谈,落到实处才是“守礼”的最终目的。总结《论语》中的“礼”,结合社会发展背景,笔者认为,如今的“守礼”,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首先,礼貌。懂礼貌、有礼貌是人们从一开始接受教育就学习的,从咿呀学语的孩童到古稀之年的老年人都需要懂得和做到的,但却是看起来、听起来简单做起来不容易的事情。对亲人礼貌,对朋友礼貌,对师长礼貌,对社会生活中的人礼貌,不论何时,保持礼貌。生活里常会有不懂礼貌的人出现,打破人对美好的期待,因为小小的礼貌举动可以让人暖心,礼貌的行为会给个人加分,让别人感到舒心,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和睦,人人之间的“和合”将容易实现。其次,伦理道德。在做一些事情时,人往往会思考,这件事是否符合伦理或者是否符合道德。不管伦理还是道德,说到底都是一种内在的价值或外在的规范。正如《论语》中说到的“非礼勿”,人通过自身判断与社会主流价值追求,去判定自己所做是否符合“礼”,是否符合道德规范,是否合乎伦理。有了道德和伦理的约束加上自我约束,“守礼”会“守”得更好。最后,法律。法治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的不“守礼”,这里的不“守礼”可以说是犯罪,不犯罪应该是“守礼”的最高层次。法律的制定,是为告诫人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以强制性方法使人们规范自己的行为,维护了社会秩序,从自律到他律,“守礼”的层级提升,所达到的效果也提升。“兴于诗,立于礼”,人立于“礼”,社会立于“礼”,“礼之用,和为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因此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