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黑龙江省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黑龙江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公司
“《论语》不必通书,以某章贯一章,用某节某句贯,恐其牵合传会,正旨不得明白
--
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22-12-08 

只一句自为一句,一节自为一节,一章自为一章,零碎看得明白,自有豁然贯通处。到此处,便知二十篇总是一意,又总是一字,曰仁。[]“仁”是贯穿于《论语》始终的思想。《论语》“仁”的思想,总结起来:首先,“仁者,人也”,有仁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人”,仁德是“人之为人”的必备品德,在众人眼里我若是好人,那我一定具有“仁”的德性和德行。其次,“仁者,爱人”,“爱人”是成“仁”也是成“人”最基本的要求,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仁”的顺序:孝悌、遵信、爱众,亲近有仁德的人。最后,仁者拥有的人格是理想人格。在《论语》中,孔子追求的几类人格分别为:士、君子、仁人和圣人。虽然圣人是孔子最理想的人格追求,但结合历史与现实,一般无法有人达到圣人境界,仁人却是可以努力追求。历史上被世人记住且千古流传的仁人志士,一定是为国家安康和人民幸福付出巨大努力的人。

在如今社会,以仁人为目标要求自己,达到古时仁人的水准,不够现实也有困难,但是以“仁”约束自己、提升自己,却可以体会不一样的人生,品味别样的生活。因为时代的快速发展,人容易陷入快时代的漩涡,若没有强烈、坚定的意志,人生观、价值观将会扭曲。《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论语》中“仁”的思想,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结合今天的时代背景以及社会道德缺少部分,将其融入社会发展中,用于德育育人,使国人既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在继承和学习的过程中塑造自身,同时发挥着教化育人和营造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古人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亘古不变的真理,创造出属于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财富,我们何不将其传承与创造性转化,创造属于我们更辉煌的财富。

“仁者,人也;仁者,爱人”,只提概念上的“仁”,或许人人都知,《论语》作为国学经典的必读书目,国人或多或少都知其一二。但如何使人在理念中立“仁”,在生活中践“仁”,彻底将“仁”落到实处,才是“为仁”之关键。正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个人、社会、国家层面都和谐社会才和谐。落“仁”到实处,也是如此。在个人的成“人”过程中,家庭、学校和社会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家庭与社会将“仁”灌输于个人,他们心中才能立“仁”。家庭美满、父母有爱,兄长互相尊敬,“孝悌”自然而然产生,这是“仁”的最基本。遵孝悌者而有爱,懂得爱自己,爱父母、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有爱有敬还有孝,为何不称其有“仁”。当然,爱亲人之后是爱泛众,学校是人进入社会前涉入最多的环境,学校是教书育人之地,教人知识、教人做人。正如《论语》中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孔子看来,有了“亲仁”之德,才能进一步开展理论知识学习,也就是“学文”。“仁”不仅让人具备学习知识的能力,也让人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将“学文”和“亲仁”都掌控好就是“为仁”。继而是社会的“仁”,在党的正确指引下人人向“仁”,也是在个人、家庭和学校都“仁”的基础下,社会发展风向在正轨上,社会“为仁”也就实现了。

一、守礼为仁而和合

和平、和谐,是人类一直以来的共同诉求,因为“和”能使一切美好,所以对“和”的追求永不过时。“和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源远流长、历久弥新,大抵也是因为其中的“和合”精神。“和合”层层递进,人人“和合”才能社会“和合”最后达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合”。那么最基本的人人“和合”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如何使人人“和合”,就需要每个人都成为“仁人”,在这一过程中,“礼”和“仁”同样不可忽视。

首先,在讲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合”之前,需要阐述不可忽视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和合”。“天人合一”思想在《论语》中多有体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春夏秋冬四时,有运行规律,人生活在天地间,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能与世分离,所以在这世间就需要遵循自然生长规律,要保持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自然环境是人赖以生存的保障,若自然环境被破坏,就意味着人的生存环境被破坏,其余的一切活动也就不能开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永续发展的继续发展,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其他一切社会生活活动进行的硬性条件。

其次,守礼为仁而人人和合。人人和合,涉及到了《论语》中关于人际交往的原则。“民无信不立”,守信用是人具备的仁德,如何守信用,便是人如何践行“礼”的行为了。“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忠、信”埋于心里,时刻反思自己的行为标准于“忠、信”了吗?这是人和人之间相处的基础,也是最重要。以及我们常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人交往中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和看待问题,《论语》中对于人际交往多有表达,重要的不是学会这些方法和原则,重要的是理论结合实际,帮助自己和他人更好交往,实现人人之间的和合。

再次,守礼为仁而人与社会和合。社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其中包罗万象,相对于自然环境而言,是人开展生存活动的人文环境,包括层级、等级、圈层等等。既然有高低有等级,那么秩序在社会里就非常重要。古代社会讲等级之分,当今社会虽然也讲,但两者含义却不同。当今社会倡导平等、和谐、公正、法治,每个人生活在这个社会应该以己之力推动社会井然有序。人是“人之为人”意义上的个体,但又不能是群体生活里的个体,社会的和谐依仗着每个人遵守秩序,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支撑,社会的有序发展离不开每个人配合。“礼”约束了个人行为规范,使人遵守社会规范,“仁”让人心怀优良品德,为社会的和谐增添美色。

最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需要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不同社会、国家之间的和谐共生。人与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最小个体,民族不同、地域不同,人和人之间的思想观念也不同,所以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环境下,遵循“和而不同”理念,不同地域、民族的人,应该做到包容、尊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促进不同文明不同发展模式交流对话,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要把‘和’、‘合’的传统理念付诸彼此相处之道”。[]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还需秉持“天人合一”观念,不论国家、不论地域,自然环境是人类共同生活的环境,面对生态危机和环境破坏问题,要共同应对和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和谐共生,《论语》中说:“四海之内皆兄弟”[],各国之间友好相处,互帮互助,也如同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各国秉持自己的理念,做好自身,坚持“合作共赢”,世界和谐发展也并不难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我国在外交方面的最高期许,《论语》“仁”“礼”思想中的“和合”理念是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不同国家、社会之间和谐相处的重要思想,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重要理论支撑,应持续挖掘和深究其中的内容与内涵,助力人类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