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是指两物体之间相距的长度,“零距离”则表示两者相互接触,长度等于零。本文所述“零距离”上岗的概念,主要是指应用型本科学生毕业时所具备的职业能力,尤其是专业实践能力,
能够在学生自己将来要从事的专业工作岗位上,不用进行实习或者培训,就可以上手操作或者上岗工作。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2022年创历史新高,预计达到1076万人,使得就业市场供过于求。在这种形势下,企业在人力资源市场招聘毕业生的时候就有更多选择的机会,例如特别看重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希望招聘到的毕业生不需要再经过实习或者上岗培训,就可以立刻上手操作或者直接工作,也就是满足“零距离”上岗要求的毕业生。
“零距离”上岗的主要特征包括针对性、操作性、实践性、主体性和全面性[1]。基于上述特征,在开展应用型本科毕业生“零距离”上岗人才培养过程中,针对岗位职业技能,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练习,获得操作技能、强化实践技能、感悟职业氛围、学会与人沟通交流、学会感恩、学会做人,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的。
2. “零距离”上岗的研究现状
“零距离”上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等职业教育,对于应用型本科教育“零距离”上岗的研究罕见报道。刘太刚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特征出发,对“零距离”上岗的主要特性、实现路径和保障体系进行了研究,重点探讨了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问题[1]。以通信类专业为例,文献[2,3] 对其“零距离”上岗人才培养进行了研究和实践,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实现路径、构建了保障体系,通过实践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应。苏德利等[4]提出合理构建“订单式”培养模式,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实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徐琤等[5]从高职高专会计课程现状分析着手,调整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建立“双师”教师,构建了会计专业“零距离”上岗培养模式。针对会计专业教学及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邹真华[6]构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采用了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方法,探索了 “零距离”上岗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对其进行了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邱玲玲等[7]在分析了广联达软件课程教学的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对教材、师资队伍、实践基地、教学体系和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探索,以期实现“零距离”上岗目的。针对实践技能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性,韦菁探析了学前教育专业的岗位职责、人才培养现状,并从五个方面探索了 “零距离”上岗的实现途径[8]。方军等[9]分析了CAD/CAM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革了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考核评价方式,从而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实现了学生毕业上岗就能生产,达到了“零距离”就业的目的。张延明通过对实训课程体系的四个载体进行分析,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和执行了教学管理制度,最终实现了“零距离”就业的目标[10]。综上所述,“零距离”上岗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已开展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其研究思路、方法、内容等可为应用型本科毕业生“零距离”上岗与实现路径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