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实现应用型本科教育毕业生“零距离”上岗的目标,学生岗位职业技能的训练,实践技能的培养,必须以赖于企业的参与,而订单式人才培养是最有效、最经济、最便捷的途径。 开展订单式培养,要有企业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这是由订单式培养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因此,学校要充分调动企业、行业等用人单位的积极性,深化校企合作机制,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以企业、行业需求为导向开设相关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既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主动学习,适应企业需求,又可以节约成本,开拓办学领域,还能满足企业行业选拔、用好人才的需求,实现学校、企业行业等用人单位与学生的“三赢”。
4.“零距离”上岗的保障体系
4.1. 加大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加大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强化学生实践技能,实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的必备条件,也是订单式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首先,要建设完善的校内实践基地。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应当遵循先常规后特殊的原则、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先综合后单一的原则和高起点的原则[1]。校内实践基地一方面可以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使学生了解本专业最新发展动态趋势,掌握前沿技术;另一方面,校内实践基地也可以进行加工生产和科技开发,使基地稳定运转和持续发展。其次,要建立全方位的校外实践基地。校外实践基地是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的重要依托,学校应该积极主动、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尽可能寻找机会与企业合作,建立稳定的、全方位的、高质量的校外实训基地。通过接收学生,让其开展实习或者实训活动,企业可以为其可能的“未来员工”提前进行岗前培训,进而可节省员工岗前培训费用;另外,这些“未来员工”还能为企业创造价值,获得利润,实现“双赢”的效果。
4.2. 建立“零距离”顶岗实习机制
实习是培养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应用型本科毕业生要实现“零距离”上岗就需要建立实习(主要是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与就业相互衔接的顶岗实习机制,这就需要校企合作,共同参与,共同落实和管理。企业要接受学生的实习制度,为学生实习提供条件和场所等,保证学生毕业前即大四下学期能够参与岗位实习,参与企业的生产和研发工作,并安排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作为导师指导学生实习工作。另外,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要以企业生产实际项目作为选题,全程在企业完成。学校要制定详细的顶岗实习计划,并安排带教指导老师,负责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学生实习周记、测试等的批阅。通过半年的企业生产实习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操作技能,提高了学生安全生产的意识、养成了学生遵守劳动纪律的习惯和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使学生融入企业文化环境,适应企业生产制度,达到毕业后立刻就业工作,工作就能上岗生产的目的。
4.3. 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是指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于一身的教师。要培养实践能力突出,实现应用型本科教育毕业生“零距离”上岗,需要建立一支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 “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可采取以下措施来解决。
(1)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资源,鼓励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到实训基地进行顶岗生产、技术开发、以及参加教学实践,以此提高实践教学技能。
(2)加强校企合作,鼓励教师去企业挂职,参与企业技术开发,解决企业遇到的瓶颈问题,参加创新实践,课题研究等,多渠道多途径多方面推动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和实践技能。
(3)通过引进或聘请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或管理骨干担任兼职或专职教师,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实践水平。
(4)针对订单班,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来承担按企业需求设置的部分课程,并遴选部分校内教师全程跟班学习,切实提高校内教师的实践能力。
4.4. 加快“零距离”上岗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应用型本科教育毕业生要实现“零距离”上岗,必须要加快相应课程的建设与开发。“零距离”上岗课程开发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作当中遇到的现实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着手,具有鲜明的方向性、目的性、指导性等特征。通过对相关岗位进行调研,分析掌握需要具备的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建立相应的动态数据库,并按照“零距离”上岗的要求,以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目标,开发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项目课程,形成一批高质量的教材。另外,加快“零距离”上岗课程建设的关键是造就“双师型”名师团队、开发特色专业课程和专业资源库。
4.5. 建立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活动做出的客观的、公正的评价过程。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评价要采用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并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应遵循以下五大原则[11,12],具体如下:
(1)客观性原则:教学测评的标准、方法、评价者的态度、测评结果要与客观实际相符合,否则就失去评价的意义。
(2)整体性原则:教学测评要对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进行多视角,全方位的评价,综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全面准确判断评价结果,同时把握主次,区分轻重。“零距离”上岗人才培养以实践教学、过程性评价为主,理论教学、总结性评价为辅。
(3)指导性原则:分析评价的结果,确认产生的原因,及时反馈相关信息,为教师指明改进的方向。
(4)科学性原则:根据制定的具有合理性和一致性特征的标准,运用科学的手段或者方法,对评价过程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做到有理有据,而非仅凭专家个人意识或者经验随意判定。
(5)发展性原则:教学测评要以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提高、教学方法手段改进、教学内容持续更新发展为着手,充分激发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激情,最终实现或者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