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老师是中职学校教育的实际承担者、课程的实践者及其目标的达成者,其对课程的理解直接影响自身课程观的生成。当前,关于教师课程观的研究,大体上基于哲学和心理学的维度而区分为两类。
首先是基于哲学维度。基于哲学观点的研究者指出,课程观是教师对课程的基本认识亦或是对课程体系的基本理解。“它包括教师对课程本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以及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等方面的基本看法、核心理念。[]”。从中可以发现,课程观指向课程系统领域的各个方面,其中教师对课程系统的理解与把握乃至创造的程度,就是教师的课程观状况的反映。
其次是基于心理学维度。基于心理学视角的研究指出,课程观反映教师在思考课程问题中对课程价值的敏感度与自觉度。更为具体的表述是: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不断审视课程目标的合理性,根据教学情境的变化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实施教学,从而真正走向课程实践的自觉[]。心理学视角体现课程内容展开的动态过程,意味着教师能够积极地对课程意义进行阐释,使得课程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同时也是一种参与者主体意义的建构。
哲学和心理学为人们认识课程观提供了逻辑依据与实践依据。因此,可以以一种统合的方式与态度对中职教师课程观进行界定:它是即为一种具有创生时代精神的、开放性的和自由建构的课程理念和教育信念,反映着中职教师对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理解和在教学实践中对课程的把握与创生程度。
2.中职教师课程观的意义
新阶段的职业教育改革不但体现出课程与教师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更为中职教师的发展提供了一条基于课程发展视域的全新路径。在廓清职业教育课程的理论层面与具体教学方面,中职教师课程观的培植有着独特的意义,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明。
2.1有助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当前职业学校变革一轮紧接一轮地进行,对课程体系、课程思想、学科资源等领域的探索已越来越生动立体,但由于教师对自我发展和课程发展的良性共生机制普遍没有充分深入的理解,职业教育课程的发展也更多停留在专业理论知识周围,而后才是关照技能实际与运用。在经济社会快速升级转变的新阶段,职业教育的开展不仅需要认知技能知识在工作任务上的有序化,更需要探索职业教育内容的可持续性发展。而教师作为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与质量的关键因素,其课程观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出路。只有与时俱进的课程理念才会能动的指导教师实践课程,提高职业教育本身技术知识创新力,进而改善课程的软肋现状。
2.2有利于校本课程开发
职业教育本身的特殊性及其鲜明的实践性与职业性为职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涂上一抹独特的色彩。马什所言:“校本课程开发试图打破教师作为‘消极接受者’的角色而将其定位为‘课程决策者’,除非教师能完成这个转变,否则校本课程开发就不能有效实施[]”。由此可见,要想校本课程得到有效开发,教师必须树立了正确的课程观,也理应具有全新的课程观。具备课程观的中职教师会在保持与传递主流文化的基础上,根据社会需要以及学科知识基础筛选课程目标,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的需要对课程内容做出调整和改变,在动态的资源开发中实施课程,在目标取向与过程取向间保持平衡,时刻关注着学生的发展状态。因此,只有具备科学合理的课程观的教师才能真正参与到校本课程开发中,打破教师认为课程开发高不可攀的思维定式,参与到课程开发中来,真正开发科学的校本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