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的“中国经验”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反思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为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教育部强调要加强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增强学生“生命至上、健康第一”意识、提高心理社会能力、养成健康行为等,为学生健康成长、终身发展和全民健康素养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疫情给生活按下暂停键,让人们有时间反思日常生活,这种反思加深了人对生命的体悟、追问生命的意义。探讨生命意义在哲学等学科中具有重要地位,弗兰克尔在《活出生命的意义》中把生命意义引入心理学领域,他创立的“意义疗法”旨在帮助个体寻找生活的目标和价值,发现其生命意义,树立起积极的人生态度,以此来面对和驾驭生活[1]。弗兰克尔认为生命意义感是人们对自己生命中的目的、目标的认识和追求,即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些独特的目的或者核心的目标,人们必须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知道自己将要做什么,并为实现自己的价值努力去做一些事情[2]。在积极心理学看来,生命意义感对人的幸福至关重要,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让人感受到持久的幸福。从生命意义感的定义可以看出,当个体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时、当个体理解了生命代表或象征的某些事物时,他们就会体验到生命的意义,觉得自己是充实的和有价值的,而不会有“空心”的感受。
生命意义感是个体的核心动机,有重要的功能。大量研究表明:生命意义感对心理健康和总体幸福感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生命意义感较高的个体心理更健康[3]、有较多的积极情绪、主观幸福感更高[4]、心理复原力也更强;而生命意义感较低的个体则有较多的自杀意念和无聊感[5]、体验到较多的负性情绪,心理健康水平也较低。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研究表明[6],和本科生相比,高职生心理成熟水平总体偏低、自信心不足,部分高职生自控能力较差、依赖性强、自学能力弱、目标缺失、适应性差。帮助高职生明确人生目的、提高生命意义感是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课题,对激发高职生学习积极性、明确职业目标具有重大意义。新冠肺炎疫情前,有调查显示约20%-30%的高职生存在以生命意义感缺失为核心表现的消极心理现象[7-8],但在疫情影响下,人们正在接受让人感受深刻的、不同于以往以理论和认知为主的生命教育,疫情是每个人正在亲身经历的生活,人们在疫情中感受生命的脆弱和渺小,也深刻体会到平凡生活的可贵与闪亮,在意识到生命无常的同时仍然热爱生命。本研究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对高职生的生命意义感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并提出改进办法,以期为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或生命教育提供一定思路。
一、高职生生命意义感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对象与研究工具
1.调查对象
广西某高职学院共4147名学生参与调查。
2.研究工具
自编学生基本信息调查表。主要包括学生的年级、性别、专业、现居住地、家庭经济情况、是否担任学生干部等具体情况。
《大学生生命意义感量表》,由国内学者梁进龙等[9]编制,该量表基于弗兰克尔的意义治疗理论,参考经典生命意义感量表,专门针对我国当代大学生实际情况进行编制,包含意志自由、求意义的意志、生命的意义三个因子,共13项。采用自评式5级计分方法,1为“不符合”,5为“非常符合”。量表的内部信度为0.894,各因子信度在0.735-0.894之间,各因子之间的相关系数显著,在0.543-0.684之间,量表各因子与总分的相关系数显著,在0.807-0.888之间,信效度良好。
(二)调查结果
1.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
参与调查的高职生4147人,其中男生2795人(67.4%),女生1352人(32.6%);工科学生2718人(65.5%),非工科学生1429人(34.5%);学生干部1217人(29.35%),非学生干部2930人(70.65%)。
2.高职生生命意义感总体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生命意义感总分最高65分,最低13分,平均分为51.77。表1把此次调查和陈玲玉2019年对H理工大学本科生的调查结果[10]进行对比,发现:高职生生命意义感总分和三个因子的平均分均显著高于疫情前H理工大学本科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疫情加深了人们对生命的思考,提高了生命的意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