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就提出:“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中华民族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文化软实力[1]是指一个国家的文化资源及其软性运用过程中所产生的维护国家利益、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能力,是一个国家整体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体现为一个国家文化的吸引力、同化力和感召力。中医药文化软实力[2]是中华民族基于中医药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全球化浪潮下,网络日益普及,各种信息越来越渗透人们的生活,软实力具有的超强扩张性和传导性,超越时空,对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等影响巨大。中医药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认知方式、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用中医药文化的标准去规范、约束和指导自己的生活和行为方式 [3]。本文从菏泽中医药历史文化、道地药材资源、中医药产业、中医服务、中医药政策、中医药活动及科研合作等方面介绍菏泽中医药文化软实力发展现状。
1.中医药历史文化
菏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古称“天下之中”(《史记·货殖列传》)。据史书记载,早在四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菏泽一带水草丰茂,先民就聚集在此繁衍生息。菏泽中医药的起源可追溯到上古伏羲时代,中华民族的始祖伏羲氏曾在菏泽一带采集、渔猎、生活。《帝王世纪》记载:伏羲氏“制九钎,以拯妖王焉”,伏羲发明九针,开创了针灸治病的先河。
清朝康熙二十四年的《兖州府曹县志》中记载:“本夏之有莘国,伊尹耕此,今名莘冢集,以有莘仲国君之墓也。”皇甫谧《甲乙经·序》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这为后来张仲景著《伤寒论》提供了重要范本。商之前,人们有病靠嚼食中草药疗治,伊尹教民众切碎中草药,用陶器煎煮,服用药液,后世称为“汤液疗法”,作为中药的主要剂型一直沿用至今。
《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参与书籍编纂的李勣为唐朝初年名将。据《本草纲目》序例第1卷历代诸家本草记载:本姓徐,名世勳,字懋功,太宗赐姓李,避讳,改名勣,曹州离狐(今山东菏泽市东明东南)人。通医药,高宗时任司空,奉诏与苏敬、于志宁等编撰《新修本草》。另撰有《本草药疏》《脉经》(均佚)。《新修本草》历时二年完成,颁行全国,此书后来成为日本医学生的必修课本,并影响朝鲜等邻邦的医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