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弘治年间,郓城产半夏被带进宫廷,因疗效显著受到赏识,自此郓城产半夏名闻全国,号称“郓半夏”。半夏入药始于《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中有“五月半夏生,盖当夏之半也,故名”。现在郓城扩大半夏的种植规模,提高了半夏种植的经济效益,是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之一。
菏泽为半湿润气候,属黄河冲积平原,土壤肥沃,气候适宜,光照充分,四季分明,平均气温多在13℃以上,年降水量600-800mm。除了牡丹皮和半夏外,菏泽的气候、土壤、光照等自然条件适宜多种植物的生长,因此全市中药材种类繁多[4],有植物类药材81科、265种。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白芍、地黄、红花、枸杞、木瓜、山药、草决明、麦冬、香附、槐米等,自古以来就享有盛名。动物类药材有30科,32种。主要动物性药材有土元、蝉蜕、鳖甲、刺猬皮、猪胆汁、牛黄、鸡内金、蟾蜍、蝎子等。
2018年,《菏泽市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八条意见》的出台,明确提出支持道地药材基地建设,支持规模化种植半夏、牡丹、白芍、地黄、白芷等道地中药材[5],给予相应的补贴和奖励;并鼓励设立中药材产业发展担保基金,建设道地药材生产加工基地,完善中药材产地追溯体系。
3.中医药产业
经过多年发展[6],菏泽现已打造曹县金银花、郓城郓半夏等数个道地药材示范种植基地,发展中药加工企业27家,培育中药品种154个,其中全国独家品种7个;阿胶、牡丹、木瓜等功能性食品、保健食品的生产加工已初具规模。全市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4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14家,有中医接骨膏、定陶马纪庄眼药、毛家祖传喉科等12项传统医药列入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全市基本建成以山东步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华信制药等企业为龙头的中药材加工、制剂生产到流通的现代中药生产基地,以海王、华润医药物流等企业为龙头的医药销售物流基地,初步形成了集研发、生产、销售、物流等为一体、产业链条趋于完整的医药产业集聚区。
鄄城自清代就药铺林立,县志中记载“举步可抓天下药”,是传统的中药材集散地,承载着浓厚的中医药文化,鄄城农民形成了种植中药材的传统,舜王城中药材市场1996年批准成为全国17家之一、山东省唯一的国家级中药材专业市场。一些优质地产中药材如丹皮、白芍、白芷等享誉海内外,“互联网+中药材”的创新模式更是为当地中药材的营销插上腾飞的翅膀。
2019年11月,菏泽文旅集团[7](鄄城)中医药文化旅游示范基地开工建设,深入挖掘中医药旅游产品开发价值,打造集中药材种植、加工、养生、旅游为一体的中医药文化旅游示范基地。该示范基地将成为菏泽中医药文化保护与传承提供新的阵地、菏泽老年人优质康养基地、中小学生全新研学实践基地。
2021年12月确定菏泽郓城县水浒文旅康养融合发展区入选山东省文旅康养融合发展试点区[8],进一步贯彻落实了市委、市政府“231”产业发展战略,发挥了水浒文化、中医药文化、红色文化、黄河文化和旅游产业在新旧动能转换中的重要作用,推动文化和旅游、教育、康养等行业融合发展。
4.中医药服务开展情况
根据2020年菏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0年底,全市中医类医院总数达到21个,全市中医类医院床位4218张,与2019年相比,中医类医院共增加134张床位。2020年底,全市中医类医院人员总数达到6021人,比2019年增加519人。全市中医类别执业医师1896人,比2019年增加149人。2020年,全市中医类医院总诊疗人次达187.88万人次,比2019年减少2.28万人次。2020年,全市中医类医院入院人数11.17万人,比2019年减少1.68万人(减少13.07%)。
自2020年以来[9],菏泽市中医院积极实施便民惠民举措,开展“服务百姓健康”活动,经常组织医疗工作者深入基层开展健康宣传和大型义诊活动,提升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获得感。2021年,中医药推广被列进重点民生项目清单。密切关注群众看病就医用药需求,针对中医药服务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优化流程、提升质量、加强监管等措施,改善患者用中药体验和提高满意度。
5.中医药政策保障
2021年8月,《菏泽市加强基层中医药工作规划(2021-2023年)及方案》出台,菏泽市计划到2023年建成集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中医药服务能力有较大提升,较好满足城乡居民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实现人人享有优质中医药服务。
《菏泽市医养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2年)》(菏政发〔2019〕12号)中更是将中医药作为重点发展领域,发挥牡丹产业在中医药健康领域的“龙头”引领效应、大力支持中医药研发、推动中医药与养老服务深度融合、促进中医药健康养老文化传播、高标准建设规模化中药材种植产业基地、推动中医药产业品牌建设、高起点规划建设鄄城舜王城中药材市场等,同时重视弘扬中医药文化,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等举措。
《中共菏泽市委菏泽市人民政府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菏发〔2021〕14号)及中医药大会,指出今后中医药工作的发展方向。立足自身实际,做足融合文章,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投入,积极打造鲁西南“中国绿色药都”名片。
6.科研合作和中医药活动
2013年4月,我国首个现代中药协同创新中心在菏泽牡丹区落户[10],开展中药现代化科研合作。借助这一平台,实现了中药研发、前期临床、药理评价等多个功能的国际接轨,为菏泽市医药产业带来革命性的转型升级。
2019年8月,山东省“中医中药中国行----中医药健康文化推进行动”大型主题活动在菏泽举办[11],弘扬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推广中医“治未病”的健康理念和生活方式,提升公民的中医药文化素养和健康素养,增进社会对中医药价值理念的认知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