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的形成、发展、稳定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过程,节日内容包罗万象,节日呈现形式丰富,节日载体多彩多样。传统节日代表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印记,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智慧的重要载体。在建设文化强国的大背景下,亟待对传统节日的广阔内涵加以分析,明晰传统节日对建设文化强国、推动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1.传统节日的内涵分析
中国古代是典型的农耕社会,中国传统节日起源于农耕文明形态下的生活、生产实践活动,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远意义。
其一,积淀历史,赓续中华文明。每一个传统节日都记载着动人的历史故事,是社会历史长河中人们真实生活的写照。传统节日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是中国悠久历史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的沉淀。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符号,传统节日在古今之间、民族之间发挥着文化传承和文化认同作用。
其二,蕴含人们的美好生活愿望,满足精神需求。不同的传统节日衍生出不同的主题,从春季到冬季,以春节、元宵节、上巳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等为主的重要传统节日,人们根据不同季节的生活、生产实践,或祭祀、或追思、或祈福、或纪念、或庆祝。传统节日下不同主题的民俗活动,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是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重要途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多见于记载和见证传统节日的诗赋文章、 曲艺舞蹈、科学发明、手工技艺、农商的发展等等方面。传统节日寄托着人们的美好生活愿望,同时节日习俗中形成的各种社会交互性活动,促进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的发展,在不同程度上实现着人们的美好愿望。
其三,彰显科学的自然观,提供理念导向。二十四节气与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活动与密不可分,同时与中国古传统节日融为一体。这其中蕴含了古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中国人民尊重自然规律、进行科学生产的直接体现,内在地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兼具自然与人文双重内涵。遵循时令、尊重规律的自然观厚植于中国传统节日的发展实践中,为人们的生活、生产实践提供了科学的理念与价值导向。
其三,重视道德教育,饱含价值引领。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依托,中国传统节日历来重视道德教育。例如纪念的节日重视家国情怀,倡导忠心爱国;敬老的节日重视尊老爱幼,倡导恭亲友爱;团圆的节日重视家族和谐,倡导和睦共处。宏观上,传统节日内在地承担着深化文化认同、维系国家统一、促进社会和谐、团结民族情感的道德教育职责;微观上,发挥着探索人生价值、重视人文关怀的价值指引作用。传统节日中约定俗成的道德要求在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起着重要的规范作用,很大程度上对于当今社会仍然适用,具有巨大启示。
其四,与生产实践融合,推动经济发展。中国传统节日不是凭空产生的,不是随意发展的,而是人们的生产活动息息相关。朴实勤劳的中国古代人民基于自然经济,进行农业生产、发展工商业,而在这个过程中逐步稳定的传统节日衍生出不同的活动形式和节日载体。最典型的当属节日特色饮食,青团、粽子、月饼、汤圆、重阳糕等,最常见的春游踏青、赛龙舟、赏月等活动,在现代社会中,节日食品和节日活动在内容、形式上不断创新,其产业价值蒸蒸日上,成为商品经济的重要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