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黑龙江省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黑龙江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公司
要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养成和专业技术积累
--
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22-12-19 

要将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这既指明了职业教育的方向,也对职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适应新时代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近年来,各类高职院校广泛开展学生经典诵读与实践活动,通过诵读经典,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能力,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

一、经典诵读在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中的现实意义。

文化育人是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趋势,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接受文化熏陶潜移默化的成长历程[1]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健全学生人格、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有巨大影响。目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侧重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环境的营造,多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氛围淡薄。众所周知,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能够提升育人氛围,对学生道德的培养、品行的塑造、情操的陶冶有积极的影响。经典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化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在与经典对话的过程中健全人格,提升修养和道德水平。同时,中外经典名篇诵读活动的开展可以构建和谐的、积极地、充满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这对高职院校培养有技术有文化有素质的劳动者是有很大推动作用的。

因此,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经典诵读的有效模式,并在实践中不断推广,充分发挥传统经典作品育人功能,寻求全程育人的有效现实路径,助推高素质高职人才的培养。

二、高职院校开展经典诵读存在的困境

近年来,随着国家的大力倡导以及相关经典诵读电视节目的不断推出,出现了经典诵的小高潮。全国高职院校的经典诵读活动也开展得如火如荼,事实上,在此活动过程中也暴露了诸多的现实问题,遭遇了不少困境,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度反思。

梳理当前高职院校经典诵读活动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缺乏完善的经典诵读制度和组织保障体系。目前,高职院校都不同程度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大多数是由各系或班级组织开展,学校没有建立有效的管理体系和长效运行机制。也没有形成有效的经典诵读协同育人机制,因此经典诵读活动的效果很难保证,使得经典诵读形式大于内在,过程大于结果。二是缺少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诵读未起育人作用。高职院校大部分的经典诵读只为诵读而诵读,缺乏对经典内容的理解、内涵的领悟。高职院校的学生相对其他本科院校的学生而言,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学习能力较低,对经典的自学能力和理解有限。而多数高职院校未将经典诵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既没有课程标准,教学实施方案,也没有研究诵读内容以及读本的适应性,更没有考核标准和有效的评价机制。诵读方式单一、学生不能真正理解经典的精髓,对诵读毫无兴趣。这种盲目跟风的诵读削弱了经典育人功能。经典诵读关注的是诗文背后的义理和内涵,通过读经典,要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从而认识自己,思考人生。所以要加强研究,“特别是要从本质规律的高度去认识语文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的性质和学科定位。”[2]三是经典诵读缺乏创新,忽略实施对象的差异性。目前,高职院校的经典诵读大多趋向雷同,缺乏个性特色。许多高职院校没有编订适合本校学生的经典诵读教材,经典诵读教学忽略了学生的年龄、心理、专业、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差异性,忽视了学生的个人差异和独特体验,诵读时没有鉴别地对学生进行指导,缺乏创新。四是学生经典意识淡薄,教师缺乏价值引导。据调查所知,高职院校大多数学生经典意识淡薄,对经典不感兴趣,缺乏经典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很少关注经典,很少自觉了解经典和学习经典。另外,高职院校的经典诵读更多注重知识讲解和方法技巧的指导,忽略了经典的价值内涵,忽视了学生的理解、体验与感悟,以致诵读难以入脑入心入行,更谈不上对学生个人素养的提高、品格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