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黑龙江省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黑龙江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公司
技术的核心价值观念是“自由、开放、共享”
--
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22-12-29 

其本质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相耦合技术赋能社会发展已是时代特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的实现离不开现代技术的赋能加力。从技术的工具理性来看,技术作为一种辅助工具和手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所不可或缺的关键支撑。从技术的价值理性来看,其所承载的无形文化内涵及使用主体的主观意志和价值选择,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实现的规约手段。

伦茨勒(Rentschler, R.)和波特(Potter, B.)认为,技术在支持文化组织的发展、更新和竞争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技术所存在的形式来看,其大致经历了自然化、手工化、机器化、信息化四个阶段。无论哪一阶段,技术都是文化发展传承的重要依托。在自然化时期,技术还处于萌芽状态,文化也如此。在手工化时期,技术主要表征为一种“手艺”“技巧”,对文化的传承多附着于技术产生的器物层面。在机器化阶段,技术有了飞跃发展,产生的器物水平有了极大的提升,使得文化普及成为可能。在信息化阶段,技术逐渐摆脱了器物的物化限制,开始依附于智能虚拟程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了新的契机。

技术是一种价值性存在,而非中立的价值无涉,在发展过程中,一旦人们选择某种技术进行使用,技术就承载着主体一定的主观心理与文化价值。正如庄周所描述的“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技术从来不是中性的,而总是一些个性的投射,是心理现象的间接表达”。换言之,技术隐含着使用主体“机心”、个性等主观因素,其所蕴含的文化理念、逻辑价值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存在,会对技术使用者的思维习惯、行为意向等产生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的实现离不开技术对赋能对象文化理念、思维模式的潜移默化。

概而论之,技术赋能是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里,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即是通过内外的不断适应、调整、重塑来达到“表里如一”的平衡状态,具体而言是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合时宜的内容进行时代阐释和现代化转化,而这恰恰需要新兴技术的合理介入。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本身就暗含了需要技术涉入的隐性要求,而技术的不断渗入,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形式等发生相应的改变,并倒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