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中国有近9亿人口在农村,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是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经之路。党的十九大报告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摆在了至关重要的位置,首次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基础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苏北地区是发达省份的欠发达地区,在江苏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苏北农房改善是推进发达省份欠发达地区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经之路,农房居住问题亟待解决。2018年,江苏省委、政府出台《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改善苏北地区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意见》。该《意见》聚焦加快推进苏北地区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工作,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苏北农民住房改善,关系苏北农民生活质量,关系全省全面小康建设大局。苏北农房改善三年多来,“居者有其居”在引领农民过上生态宜居美好生活上发挥积极作用,居住空间变化的提档升级也同时极大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在乡村经济发展的伦理视角上也呈现出重要特征。
一 苏北农房改善背景下的乡村经济发展现状
第一,科学规划先行,发挥示范引导。苏北农房改善过程中,首先强调规划的科学性引领。提前入户调查,制定农房改善三年行动计划,注重借用智库科学规划提升规划层级,邀请高水平设计院和规划管理部分,高起点设计、高标准建设,保证规划源头上科学性。按照村庄规划布局,根据规划“专家库”建设性意见,及时调整农房设计规范。强化科学规划引领,控制户型面积,控制成本,节约集约,提升基础设施配套,优化规划方案,严格施工,确保项目质量。同时,在农房改善实施过程中,对照省级农房改善示范点项目建设标准,以镇为单位建设“示范镇”“样板村”,积极发挥示范辐射效应。各地农房改善因地制宜实施精品示范街、“小镇客厅”、农贸市场等亮点工程,积累推广建设经验。
第二,优先国企对接,“第一书记”挂钩。苏北农房改善过程中,积极发挥国有企业在金融保障、产业发展、建筑生产等领域的优先权,充分展现国有企业的责任担当。各村农房改善由“第一书记”作为担任第一责任人,强化“一把手”负责制,压实政治权威坚强保障。同时,将基层组织建设作为推进农房改善的前提和基础。在农房改善新型农村社区设立党建工作站、文明实践站、网格治理等专职岗位,夯实基层党组织建设。
第三,农房改善切入,统筹兼顾推进。在农房改善基础上,做强产业发展基石,通过就业培训、创业指导、政策扶持等措施,推动搬迁农民收入来源有保障,乡村产业发展有亮点,全面带动乡村发展。加快党群服务中心、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齐头并进发展。将农房改善与乡村振兴战略紧密融合,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统筹推进乡村产业、社会治理和乡风文明建设,形成工作合力,更高质量推进农房改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