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和作用逐渐提升,塑造与维护符合中国国情的国家形象成为构建新时代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的重要一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国家形象的定位逐渐变得全面且立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重点展示文明大国形象、东方大国形象、负责任大国形象和社会主义大国形象,精准总结了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理想定位。[1]
要塑造“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就必须实现内外融通、全民参与。雷锋奉献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的宝贵结晶,在国内拥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可凭其鲜明的民族性成为中国国家形象的代表之一。同时,其核心内涵“助人为乐”契合负责任大国形象的价值定位,是负责任大国形象的多元化表达。此外,近年来雷锋精神走出国门的步伐正逐步加快,为雷锋奉献精神的海外传播打下了坚实基础,使得雷锋精神彰显乐于奉献的中国国家形象成为可能。
一、雷锋奉献精神的丰富内涵
雷锋精神系统总结了雷锋的言行举止所体现的进步思想,是对其不朽品质的高度凝练,其关键词之一为“奉献”,具体可诠释为乐于助人、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特质,即如雷锋本人所言,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奉献精神来源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受共产主义理想道德滋养,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得以存续和发展。
(一)奉献精神的继承性
雷锋奉献精神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内容丰富,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而以下六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雷锋奉献精神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主要作用:“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感恩意识;“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仁爱之心;“苟利国家生死以”的爱国主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态度;“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的节约品质;“克己慎独,守心明性”的道德自律。其中,感恩意识是雷锋奉献精神产生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