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黑龙江省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黑龙江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公司
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基石,是科技创新持续发展的重要源动力
--
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23-01-06 

随着社会发展迅速,日新月异,这离不开科学技术所提供的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而教育则是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人才的摇篮。在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新时期的教育发生了重大变革,为教学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的同时,也表现出了不同以往的新特征、新情况。新时期的教育对教师与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教学任务的增多和学生管理难度的增大,对教师的心理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容易引发职业倦怠的思想与行为。所谓教师职业倦怠主要是指教师面对其较大的职业要求与压力,在心理与行为方面所表现出的厌倦困乏甚至排斥畏惧教学工作的表现[1]。教师职业倦怠具有很强的危害性,会导致教师失去自我,失去奋斗目标,失去追求职业发展的动力,从而影响教学工作的质量和学生的成长与发展[2]

心理契约这一概念于1960年由美国组织心理学家阿基瑞斯教授提出,后期由莱文森等学者发展与完善。他在其著作《职业的有效管理》中指出,心理契约就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3]心理契约理论用来说明雇员与组织之间的无形的、隐含的、非书面的一种契约,是雇员与组织之间的相互期望,也是决定雇员行为与态度的重要因素。我国最早在上世纪90年代引入了心理契约,目前对其研究主要集中在综述性研究、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三大方面[4]。在我国心理契约理论最开始被应用在社会经济管理方面,后来才被扩展到非盈利组织管理领域。心理契约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对于改善学校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参与者与组织者,与学校、学生之间都存在着心理契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契约主要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责任与期望之间所产生的一种无形的契约关系。教师与学校之间的心理契约则表现为学校与教师的责任与要求之间所产生的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随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与要求不断提升,教师所承受责任与压力也随之增大,从而引发了一些教师职业倦怠的思想与行为。本文主要基于心理契约理论对导致教师职业倦怠思想与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避免与改善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的对策,从而为实际教学的良性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二、基于心理契约理论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分析

教师作为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群体,其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的行为与思想对学生与学校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积极、正确的教学行为与思想会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果改善与提升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反之,教师的职业倦怠的行为与思想不仅会影响自身的身心健康,而且会阻碍学生的成长和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因此,对教师职业倦怠开展针对性的研究,分析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的影响因素,对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改善学校的组织管理、提高教学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学生与教师心理契约视角下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学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和对象,也是会对教师产生重要影响的主要群体。学生与教师的心理契约主要体现在双方的期望与责任之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即有自己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也会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和扮演的角色具有很高的期望。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在思想品德与学业方面有着很大的期望,同时对学生的学习与健康成长肩负着重大责任。因此,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和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以及教师自己和学生对教师较高期望所产生的巨大心理压力,都是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重要影响因素。

具体来说,一方面,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够诚实守信,对老师和同学不尊重,缺乏组织纪律观念和集体荣誉感,不能正确处理与老师、同学之间关系的行为,会对教师正常教学工作的开展和班级管理产生较大的阻力,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难度和压力。此外,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以及在课堂上和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也会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与思想产生较大影响。另一方面,在新时期学生对教师的期望与要求不断提高,以及教师自己对于更好的教学目标、职业目标的追求,都是对教师心理素质和个人能力的重大考验。如果教师因上述因素产生了职业倦怠的思想与行为,不仅会进一步引发学生与自身的不满,而且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进而陷入教学职业倦怠的恶性循环。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对自身要有明确的定位和认识,强化自身心理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引,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和改善职业倦怠的思想和行为,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