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这一特定场所下的组织管理制度、校园文化等对教师的行为与思想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教师与学校之间的心理契约主要体现在双方的责任和要求之间。由于教师这一职业相对稳定的特殊性,在工作中教师容易受到薪资较为固定、工作内容比较单一、职业发展受职称制度、管理制度、校园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久而久之教师就容易丧失工作的动力和热情,从而引起职业的倦怠思想和行为。学校作为一个事业单位其日常的组织管理相较于企业等盈利组织缺乏灵活性。在教学管理中,受当地政府部门、教育行业主管单位以及各项规章制度的限制,缺乏类似于企业管理的自主性。因此,学校对于教师的影响更多的体现在精神与心理层面。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就体现为学校可以为教师开展教学工作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使教师能够在出色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得到物质与精神层面的激励,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赢得充分的尊重与肯定,能够得到更多的提升机会。这样才能使教师获得源源不断的工作动力,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当中,使学校的教学任务可以圆满完成,教学质量和水平得到提高。反之,就会导致教师失去工作的热情和主动性,对教学任务和工作产生排斥与畏惧心理,进而引发教师职业倦怠的思想与行为。因此,学校在日常教学管理中应当在营造良好教学氛围,建设积极良好的校园文化,以及科学合理地设定奖励激励机制方面多做工作,使教师能够在工作中得到充分的尊重与激励,能够更加热情饱满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从而使教师与学校之间的心理契约能够更加紧密,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
三、规避、改善教师职业倦怠思想与行为的策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校、学生存在着双重心理契约,这也是影响教师思想与行为的重要因素。在新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教师的心理需求也向着更高层面发生转变[5]。教师在取得工资报酬的同时,在精神层面上也需要更多的满足与激励。教师也更加希望自己能够得到充分尊重,能够更好的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与追求,能够得到更多的自我提升机会。因此,根据这种新情况、新特征,我们应当着重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最终能够避免和改善教师职业倦怠的现象。
1.建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是在其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它对学校的组织管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以及教师的教学行为与作风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它也具体表现在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校之间的相互关系当中。一种尊重、和谐、积极的校园文化,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与进步,也有利于教师强化对于教学工作和教师职业的认可,从而减少职业倦怠产生的可能。教师作为一个优秀的知识分子群体,其在精神层面上被得到充分的尊重、认可与满足,才是其更高的追求。建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用这种精神文化来促进学生的学业,改善学校的管理方式,可以为教师从心理上提供充足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