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师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比较单一。随着工作时间的推移,教师容易产生疲倦、乏力的精神状态。合理地设立奖励激励机制,不仅能使教师在物质层面上得到一定的满足,更能使教师在精神层面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这种奖励更多的是精神化的,也是教师与学校的心理契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出色地完成教学工作任务,学校能够给予一定的奖励与肯定,教师就会在工作中更加积极努力来回报,使教师对学校产生更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从而使教师与学校之间的心理契约获得良性发展。
3.加强对教师的心理疏导,注重教师的心理素质建设
现在的生活方式与节奏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在工作的同时会受到来自社会、家庭和工作各个层面的心理压力。如果这些压力不能得到及时的缓解与疏导,随着时间的积累势必会影响到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具体表现。学校在抓好日常教学工作的同时,应当加强对教师心理的疏导,使教师能够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投入工作。可以适时开展心理疏导讲堂,加强教师自身心理素质建设,提高心理抗压能力。同时,注重对教师的人文关怀,使教师在学校工作中能够体会得到情感上的满足。要充分地尊重与理解教师,能够为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提供力所能及的便利与帮助。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避免一些职业倦怠思想与行为的产生。
4.营造公平竞争的工作环境,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提升机会
受职称制度、工作环境、校园管理制度等因素的影响,使教师职业方面的提高与晋升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而在工作中实现自我提升和自我价值,是教师在工作中的一种十分重要的精神动力。为教师营造公平竞争的工作环境可以使教师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能力来获得有限的自我提升机会,从而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同时,学校可以为教师提供尽可能多的学习与提升机会,使教师在工作中能明显感觉到有所劳有所得。此外,学校应当加强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能够及时了解到教师的一些期望与需求,并能够尽可能的给予反馈。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校、学生之间,只有尽可能圆满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为教学工作的开展创造优良的环境,才能真正避免与改善教师的职业倦怠思想与行为,推动我国的教育事业快速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