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肩部剧烈疼痛,肩关节活动障碍为主要表现,迁延不愈,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临床上应用“以痛为腧”合谷刺法治疗急性期肩周炎,疗效显著,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以痛为腧;合谷刺法;急性期肩周炎
肩周炎是指肩关节囊及周围软组织出现的慢性无菌性炎症反应,多由肩关节的急、慢性损伤或退行性改变引起,或在劳累、感受风寒、阴雨天气变化时发作[1]。肩周炎的急性期为炎症期,以肩部剧烈疼痛,肩关节活动障碍为主要表现,夜间较为严重,多取特定卧位,疼痛难以入睡[2]。因此治疗以缓解疼痛和恢复关节活动度为目的[3],分为西医治疗和中医治疗。西医治疗[4]主要包括药物镇痛、功能锻炼及手术治疗。中医治疗主要包括针灸、推拿、中药熏洗、穴位贴敷等。肩周炎属于中医学痹证范畴,为针灸治疗的优势病种之一,并且针灸因操作简便,医疗费用低,副作用少等独特优势在临床中应用广泛。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本病好发于40~70岁的中老年人,患病率为2%~5%[5]。由于本病患病率较高,且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寻求一种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及其重要。
1病因病机
肩关节周围炎属于中医学“肩痹”的范畴,《针灸甲乙经》将其称之为“肩背痛”“肩胛周痹”“肩背痹”“肩似拔”“肩重”等,并将其描述为“肩背痹痛,臂不举,寒热凄索。”《金匮要略》“中风历节”“肩不遂”以及《备急千金要方》《临证指南医案》中“肩胛痛”等,均是对本病的记载[6],可见本病“历史悠久”且极为常见。
肩关节周围炎多发于50岁左右的中老年人,故称“五十肩”[7],多因肩部关节常年劳损致局部营卫气血虚弱,复感风寒、或劳累闪挫、或嗜偏侧而卧致筋脉失养,气血阻滞,不通则痛,迁延不愈,血瘀痰凝,痹阻筋脉而致关节僵直、肘臂不举、剧烈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