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常见的妇科病之一是原发性痛经。多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双重压力增大,妇女痛经这个现象逐步增多,影响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西医治疗一般以止痛为主,治标不治本。本文从西医,中医病因病机入手,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从治疗的方面对比西医与中医在治疗原发性痛经上有何不同。并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分析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作用部位及途径。
关键词:原发性痛经;病因;治疗
痛经是最常见的妇科症状之一,主要症状可见有乳房胀痛,小腹隐隐作痛,头痛,易腹泻,头晕,乏力,易怒,神经质,面色发白,冷汗,失眠多梦,妇科检查无异常等。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活质量,可分为原发和继发两种类型[45]。原发性痛经的占比大,机制不明确,药物治疗是西医的主要治疗方式,中医则采取辩证论治,分型治疗。
西医机制
青春期女性常见发生原发性痛经,引起原发性痛经最主要是由于前列腺素的增多[4]。前列腺素通过影响子宫内膜收缩引起的疼痛,其产生的病因现在并不明确。可能与血管加压素、前列腺素、B-内啡肽、性激素、神经递质因素、遗传等关系密切[45]
1.1前列腺素。花生四烯酸经化学反应产生前列腺素,其中前列腺烷酸是构成前列腺素的基本结构,体内含量增高前列腺素,可引起子宫收缩和血管挛缩造成子宫内膜因为血流量减少和供氧不足而出现痛经。
1.2宫缩素。宫缩素是多肽类子宫收缩激素。其与子宫内膜的受体结合刺激 PGF2α的合成和释放,导致子宫收缩,加剧疼痛[30]。
1.3遗传因素。遗传研究表明,母体中一些特定基因可以遗传给下一代,使其子宫痛域值降低而患有痛经。吴涤在原发性痛经与基因遗传多态性关系分析中发现,GSTT 、PON1 基因的遗传与原发性痛经有关。
1.4血管加压素及性激素。是由于黄体晚期雌激素水平异常升高刺激下丘脑分泌血管加压素,引起子宫内膜收缩和缺血,而引起原发性痛经[49]。
1.5其他因素。如精神因素,心情不好,压力太大,敏感等容易发生痛经。
2西医治疗
2.1西医治疗原发性痛经的首选药物是解热镇痛药和非甾体抗炎药。此药可以减少前列腺素的和成,是通过抑制和成前列腺素所需的酶实现的,减少子宫收缩,使疼痛缓解。治疗原发性痛经也可以用钙通道阻滞剂和受体阻滞剂[4],但是会有许多不良反应。
2.2 其他治疗。痛经的发生可能与盆腔、腰椎和脊髓神经元的工作情况密切相关。痛经是由交感神经的刺激和压迫引起的。是因为脊柱功能障碍或结构异常。痛经的缓解,可以通过适当纠正脊柱和骨盆的问题区域,可以减少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3中医治疗
PD的发生可分虚、实。由于患病人群多为青少年或青中年女性,该年龄患者的证候要点多表现为虚实夹杂且实证居多。原发性痛经的治疗以去除病因为主,兼以止痛。
3.1 气滞血瘀型
原发性痛经气滞血瘀型患者临床上可见有经前期或是经期小腹疼痛,血量少,夹有淤血,乳房胀痛不舒。治疗原则:化瘀活血,行气止痛。方用膈下逐瘀汤[出自《医林改错》[14],方中的药物组成有枳壳、当归、赤芍、桃仁、川芎、丹皮、红花、五灵脂、乌药、香附、甘草、元胡,枳壳组成[9]。
现代药理学研究:蒋南等学者用膈下逐瘀汤加减治疗疾病研究表明,膈下逐瘀汤缓解疼痛是通过降低血液中催乳素F2(PGF2 )的含量 [9]。余清等研究当归-川芎的作用机制发现这两种药物对原发性痛经小鼠子宫痉挛有止痛和调节子宫平滑肌的作用。董玉洁等学者在对单味药或药对的药理作用及机制的分析中发现川芎-芍药可升高NO含量,降低钙离子水平达到镇痛,芍药-甘草提高SOD,降低丙二醇含量,提高NO含量,调节体内生物信息失衡止痛[3]
3.2 寒湿血瘀型
原发性痛经寒湿血瘀型患者临床上可见有经期腹痛,喜温拒按,经量少,面色苍白,肢冷。论治时应以温经散寒,祛瘀止痛[30]。选用温经汤。出自《妇人大全良方》[13]。组成有: 川芎 ,当归 ,小茴香,赤芍 ,干姜 ,桂心 ,莪术 ,牛膝,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