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近视患病率不断上升,近视正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针灸作为中医疗法对近视有确切的治疗效果,本文总结了常见针灸治疗原理及其选穴,以及操作等。
关键词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内经》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灵枢》“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辩五色”。而近视在中医典籍记载中有“目不能远视”“能近怯远证”和“近觑”的说法,至清代方才在《目经大成》中称作近视。近视实际上是指平行光线经过眼屈光系统后成像焦点在视网膜之前。随着社会发展,近视正成为一项影响青少年视力健康的重大问题。相关研究报道,近些年来,青少年近视的患病率正逐步升高。
在我国古代,中医就已对近视相关的病因作了综合的分析,发现近视的形成受到五脏六腑影响,是身体综合机能调节失衡的一种外在表现。中医对近视的认识认为:近视是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眼睛的“神”非常重要,神是生命活动的综合体现,《素问·移精变气论》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目能得神,则能明万物。神有其物质基础,它由先天之精生成,并需后天饮食所化精气充养,才能维持和发挥它的生理功能。因此,中医对近视的病因认识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肝肾亏虚。中医对近视的认识,主张阴阳互根,久则相互影响,阳损及阴。阴虚为主要病机,阴液不足,不能濡养眼睛。中医对近视眼的分析认为以肝肾精血亏损为主要病机。第二个方面,阳衰阴盛。眼最重要的功能是视功能,中医称之为神光。神光者,火之用事,火为阳,《景岳全书》卷二十七说:“不能远视者,阳气不足也。”《灵枢·决气》说:“气脱者,目不明。”因五臟六腑之气,皆上注于目而为睛,故阳气脱则目不明。阴阳平衡、气血和调,则眼轴径不长不短,眼中有神。而近视乃阳虚阴盛,阳受阴遏,故视物能近怯远。阳气虚以心、脾、肾三脏为主。心主血脉,心气充盛推动血行上养于目。《灵枢·邪客》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心有藏神之功,对于协调脏腑功能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眼睛之功能与心有密切关系。脾主运化,李东垣《兰室秘藏》说:“五脏六腑精气皆禀受于脾,上贯于目,目者血脉之宗也,故脾虚则五脏六腑精气皆失所司,不能归明于目矣。”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目能视物,源于先天精气化生,也依赖于后天脾胃运化的精气充养。如果损伤脾胃阳气,脾胃虚弱则升降运化失职,血无以化,目不得血,近视眼就形成了。肾主藏精,《目经大成·五轮》曰:“总名瞳神,均属乎肾。肾为水火真源,神光幽潜之所,四轮不能视物,惟此明察秋毫,轮曰水。”可见肾与眼睛,特别是眼的视觉功能关系非常密切。第三个方面,经络气血涩滞。人体十二经络都是直接或间接通于目,经络周密地分布于眼部,源源不断地输送气血,手足三阳经分布于眼及眼周围,支配着眼的运动与气血。故经络气血流畅,功能正常是目能运动和视物的重要保证。如果阳气不足,无力推动气血运行,造成经络气血涩滞,目失所养,则能近怯远。《内经》说:“目者,宗脉之所聚也。”“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之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