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黑龙江省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黑龙江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公司
我国农村老人癌症防治行为现状分析
--
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23-02-06 

1.我国的农村癌症防治工作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社会经济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社会发展与人民健康之间的双向作用始终是不变的,社会发展是人民健康的基础,与此同时,人民健康水平也反映和保障着社会发展,癌症控制作为人民健康事业的重要内容,在新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早期的癌症早诊早治工作中,不论是癌症高发现场的防治研究还是地方妇幼保健院和癌症防治研究所合作展开的癌症筛查和早诊早治工作都取得了许多的成果与经验,为后来各地方的癌症防控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许多经验借鉴。虽然我国农村地区已开展一段时间的癌症早诊早治行动,但是在部分农村地区,癌症防治工作的效果不太显著,工作的实施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如癌症的复发率和死亡率未有明显的改善、部分居民未做到科学地防治癌症、癌症高危人群并未得到定期体检等。以我国在农村高发区开展的上消化道癌内镜筛查及早诊早治工作为例,虽然这项重大卫生专项工作开展已开展数十年,但地方开展工作仍存在一些不足,多数基层医院上消化内镜筛查的规范性及技术能力有待提升,早期病人漏诊情况严重,早诊率不足10%[6]。农村老年人群多以务农为主,基本无固定收入,收入来源少,除了每年的春种秋收外,自理能力较强者还会通过做散工,卖一些瓜果蔬菜以谋生计,日常收入较低。这些因素致使老人在力求减轻家庭经济支出的情况下,出现“小病不看不理会”的现象。在农村,老年人患癌的相关诊断大多数是在癌症严重影响个人的生活和自理能力后被诊出的。近年来国内关于患癌人群就医行为分析的调查研究表明,影响癌症死亡率的一大重要因素是癌症患者的就医行为,而癌症的认知正确率、患者的社会经济地位、当地的医疗服务水平、交通便利程度、距离的远近等又都是影响癌症患者就医行为的的主要影响因素[7]。农村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不仅直接影响患者就医行为,且健康宣教、癌症疾病知识普及等活动的开展也受到很大影响。在农村,部分老年人对于疾病危险因素和疾病信息的认知仍不够清晰,仍存在一些人“谈癌色变”,人们对癌症的认知缺乏科学性,不论是患者本人还是家属都不愿谈及这个话题。这导致当老人在被诊断癌症之后,消极面对,心情郁结。即使是在术后,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也没有信心去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在一些家庭中,当老人被诊出癌症以后,家属为避免引起患者焦虑抑郁等情绪选择向患者本人隐瞒其真实病情,这就说明了在农村开展的癌症筛查工作中,工作人员应特别注意筛查工作要注意患者自愿的问题,这涉及到伦理问题,患者有权了解筛查工作的利弊并可以选择随时退出,癌症筛查虽然是为了早期发现可疑癌患者,但其是基于健康人群开展的,实施人员要始终本着仁者之心,秉持严格认真态度,保持严谨细致工作安排,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健康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