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粘合剂直接内镜下注射入曲张静脉,被广泛认为是一线治疗。但常规内镜下组织粘合剂注射治疗后的栓塞及再出血不良事件屡屡发生。常规胃镜下组织粘合剂注射治疗后的栓塞风险目前还没有被很好地量化,因为治疗后栓塞发作在导致症状出现之前,通常是未被发现的,这种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导致了较高的死亡率[10]。Kenneth文章中描述到使用EUS可使胃底静脉曲张的检出增加6倍,并且提出与单独“按需”注射组织粘合剂相比,注射后实施EUS监测胃底静脉曲张闭塞情况,并在未完全闭塞时反复进行粘合剂注射,可降低出血风险及死亡率[11]。
2.2超声内镜引导下线圈栓塞
无论在常规胃镜或EUS引导下进行组织粘合剂的注射,都有可能发生注射后粘合剂栓塞,严重的则是致命的不良事件[12]。超声内镜引导下线圈栓塞是EUS引导下血管内治疗的最新进展之一。为了缓解氰基丙烯酸酯的局限性,EUS引导下线圈栓塞已成为可靠的替代方法。超声内镜引导下线圈栓塞治疗技术和临床成功率高,不良事件风险低,需要再次干预的复发性出血发生率低[13]。栓塞线圈在曲张的静脉中放置,不仅可以起到网状作用,诱导血小板聚集,进一步阻塞供血血管内的血流,导致静脉曲张的完全消除。此外,当线圈的尺寸适当时,迁移的风险是最小的。Garcia-Sumalla提出在EUS引导下行线圈栓塞治疗时,为了防止线圈偏移,初始线圈的选择必须更大,尽可能多地占据静脉曲张。后续的线圈尺寸选择至少大于EUS观察下的曲张静脉直径[14]。Monique T分析12例儿童患者接受EUS引导下放置胃底曲张静脉线圈。所有患者均获得了立即止血,有25%的患者在首次EUS引导下放置线圈后中位5.5个月出现胃静脉曲张复发[10]。
2.3超声内镜引导下线圈栓塞结合粘合剂注射
目前已有部分EGV患者受益于超声内镜引导下线圈栓塞结合粘合剂注射治疗。常规胃镜下EVL治疗已然在临床工作中广泛应用,EVL能快速使管腔内的曲张病变静脉闭塞,但无法处理黏膜下血管,因此在EVL治疗后序贯使用超声内镜引导进行粘合剂注射治疗能有效堵塞黏膜下血管[15]。此方法首先在EUS下暴露食管壁及胃底曲张静脉,判断病变静脉直径,选择线圈规格进行套扎,后用FNA注射针注射粘合剂。治疗后10分钟使用多普勒判断治疗后静脉血流情况,最后安全撤出内镜[16]。在EUS的引导下,血管内栓塞线圈可进入曲张静脉,导致静脉曲张血栓形成后,致静脉曲张闭塞,而覆盖线圈的合成纤维可将胶水保留在静脉曲张内,从而降低胶水栓塞的风险[17]。Binmoeller团队在2011年证实了EUS引导线圈栓塞结合粘合剂注射治疗的有效性,纳入患者经治疗后,曲张静脉消除率高达96%[18]。Robles等人证实了EUS指导下联合治疗与单独使用线圈相比所占优势,在联合治疗单次手术中静脉曲张闭塞率达86.7%[19]。
3.小结
EUS对病灶部位实时扫描,不仅可以反馈给内镜医师曲张静脉的部位、直径、形态,还可检测曲张静脉的平均直径、平均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量等指标。在对于EGV的诊断方面,EUS的诊断率高于常规胃镜,特别是常规胃镜容易漏诊的细小曲张静脉,在治疗前预测曲张静脉破裂出血风险。在对于EGV的治疗方面,根据报道,在EUS引导下曲张血管的闭塞率较高,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小于常规内镜。目前,我国对于EUS引导下对EGV诊断发面研究相关文献较多,但治疗方面相关文献寥寥无几。我们还需要针对不同情况的EGV患者,采取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在EUS引导下治疗EGV方面展开大量的临床实践,促进EUS在EGV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