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黑龙江省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黑龙江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公司
我国处在由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的关键时期
--
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23-02-15 

我国处在由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的关键时期,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更应该顺应我国发展趋势,培养出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现代化应用型人才。本文主要介绍了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和工匠精神培养的必要性,并提出几点工匠精神培养的策略。

关键字:高职院校;工匠精神;人才培养

1.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

工匠精神的首次提出是在2016年3月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工匠精神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对工匠精神的深刻认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对于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重知识、善技能、懂创新的综合型人才,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时代,工匠精神是一种敬业乐业的职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是从业者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所谓工匠不仅要具备炉火纯青的技能,还要有不忘初心的情怀。因此,新时代背景下,工匠精神并不仅是手工业从业者独有的职业精神,而是各个行业都应该具备的一种职业精神和品质,乃至劳动价值理念的指引。

2.工匠精神的培养的必要性

虽然现代化的工业制造已经取代了传统的作坊制造,但在整个制造业中工匠精神从未被取代,甚至工匠精神成为了工业制造的灵魂。工匠精神追求技术、产品的质量和工艺,是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而不仅仅是经济利益。历史证明,劣质的产品只能获得短暂的利益,经受不住时间的考验。只有不断精雕细琢,不断追求完美与极致,不断精益求精,才能不被淘汰,才能得到大众的认可,工业强国的梦想才能变为现实。

尤其随着制造强国战略的实施,我国正处在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创新职业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培养出符合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及革新的能工巧匠,对于建设制造强国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阵地,肩负着树匠心、育匠人的重要使命。高职院校更应该重视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通过对人才培养方案及模式的深入探究,提出符合新时代职业院校工匠人才标准的培养模式,不断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和社会输送更多综合型的应用型的工匠人才,更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做出贡献。

3.工匠精神培养的策略

3.1营造工匠精神培育的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具有凝心聚力的作用,是学校的灵魂所在,因此,高等职业院校更应把工匠精神和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去,可通过构建有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来增强师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并营造浓厚的工匠精神培育的校园氛围。首先,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程,包括专业定位、教学目标设置、教学内容改革等以引领学校的人才培养。其次,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注重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将职业道德的培养融入整个教育工作,真正做到工匠精神的培育落地生根。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明确自己的价值取向。再次,通过各种校园活动提高对工匠精神的认同。如观看行业精英的先进人物报告会或听取专题讲座,并组织学生结合自身发表个人感想。

3.2构建工匠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高等职业院校应从专业实际出发,深入行业、企业了解市场现状,与企业一起研发各专业设计的职业精神素养标准、课程涉及的专业能力素养要求,与行业企业共同探讨研究符合实际的课程标准和内容,将工匠精神内化到人才培养方案中。构建符合新时代工匠精神培养的课程体系。开发职业素养手册,既满足学校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又助力企业完善员工职业标准,同时将卓越工匠人才的核心要素融进课程标准及考核标准中。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和企业为双主体,将企业评价标准及学校的教育目标相结合,实现工学结合,更能促使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